一个领导人的功过通常要等他卸任后,才能由历史来做出完整评价。但对于一些长期执政的独裁者来说,其在位的时间可能已经远超一般国家的元首任期,长到足以让人们经历数次大规模政策起伏。这时,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轨迹中看出一种稳定的特征。对习近平而言,这个特征就是朝令夕改。许多政策被以最高调的方式推出,又在最坚决的执行中推到极端,最后骤然掉头,偌大的叙事消散在空气里,留下的只是被反复折腾的普通人。
最典型的莫过于新冠疫情。三年时间,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被塑造为制度优势,是所谓人命至上的最好体现。媒体与专家不厌其烦地宣讲,声称这是文明的体现,并拿西方的混乱与死亡作对照。口号一次次铺天盖地,仿佛清零是一种民族的光荣。然而在现实里,普通人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老人被困在小区里,无法及时送医;孕妇因没有核酸证明而在医院门口失去孩子;癌症患者因封控买不到药,延误治疗,痛苦去世。2020年,媒体大肆报道海协会、海基会为荆门一名白血病儿童跨海送药的故事,但在同一座城市,还有成百上千的病人得不到药物,我母亲最好的朋友就在荆门因癌症缺药,病情急剧恶化而猝然去世。这种鲜明的反差,本身就是极大的讽刺。
而更讽刺的是,这一切宣传与高压执行,在 2022 年底突然消失。政策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一夜之间核酸亭拆除,健康码和行程码下线,曾经的标语蒸发得无影无踪。病毒并没有因此消失,却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药店货架被清空,退烧药、止咳药奇缺,医疗系统负荷急剧上升,医院走廊和急诊区人满为患。此前被塑造成制度优势的清零政策,在骤然放弃的那一刻,显得前后矛盾而荒谬。三年时间,普通人先在封控中承受痛苦与牺牲,随后又在毫无准备的放开中承受疾病与死亡的冲击。那些高调的宣传、密布的核酸亭和口罩,全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教培行业的遭遇也是一场朝令夕改。2021 年双减政策出台,学科类培训被全面叫停。此前这个行业吸纳了无数年轻人,就业规模庞大,许多家庭依赖它作为收入来源。政策一出,数以十万计的教师、助教、运营人员失业。许多人多年努力建立的事业在几天之内归零。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原本依赖的学习资源被掐断,焦虑骤然增加,只能花更多的钱去寻找地下培训或家教。与此同时,整个行业的投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在短期内被彻底摧毁。几年后,口径发生变化,教培市场开始逐渐回暖,部分形式被重新允许。可对那些被裁员的人来说,生活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有人被迫转行,有人长期失业,有人背负债务。政策的来回,摧毁的是他们完整的人生路径。
房地产则是另一种残酷的反复。几年前,政府提出三道红线,斩钉截铁地限制房企融资。恒大、碧桂园等巨头迅速陷入危机,行业大面积暴雷。无数工地停工,农民工工资拿不到,承包商资金链断裂,供应商订单毁约。买房的家庭付了首付,等来的却是烂尾楼,房子停在半腰,钱砸进去却没有回报。那几年,口径是坚决的,绝不救助房地产,绝不给行业喘息。可到 2023 年以后,随着经济下滑和地方财政吃紧,政策方向又变了。各地开始松绑限购,央行出台支持措施,官方媒体喊话要止跌回稳。曾经的铁腕,转瞬成了鼓励。那些因为前一轮调控而搭进几代人的积蓄、负债累累的普通人,却再也无法回到原点。
民营企业与平台经济的起落,更能体现这种风格。几年前,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滴滴、美团遭受巨额罚款,腾讯、阿里等企业接连被整顿。专家和官媒把这一切包装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仿佛这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氛围下,大批中小企业主陷入困境:融资渠道收窄,市场预期恶化,企业现金流断裂。许多企业倒闭,老板破产,员工失业。有人多年心血毁于一旦,有人举债累累,不得不关门离场。可等到经济明显下滑,政府又高调喊话,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要把平台企业当成国家发展的伙伴。口径的急转,使得那些已经倒下去的公司和家庭,显得格外可怜:他们被打压时没有退路,被需要时却已无力再起。
雄安新区也是如此。2017 年,它被称为千年大计,全国媒体连篇累牍。成千上万的村民被拆迁,背井离乡。大批央企干部被迫从北京迁去,孩子转学。政府投入了巨大资金,建设声势浩大。然而几年过去,雄安依旧是一片施工景象。最初的定位是未来之城,后来悄然降格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载地。与世界上的新城相比,它既不如伦敦北郊的米尔顿凯恩斯,也不如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更无法与新德里或巴西利亚相比。那种雄心壮志最终沦为一种无奈的迁就,甚至成了北京不想容纳的废料的倾倒口。对被拆迁的农民,对迁徙的员工家庭来说,这样的转折只意味着生活的落差与长久的不便。
一带一路的故事走的也是类似路径。最初声势浩大,成为中国对外叙事的核心,媒体反复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无数承包商、工程队、劳务人员被动员出海,满怀希望地投身项目。然而随着债务风险暴露、国际局势恶化,许多项目停工、搁置、重谈。宣传声逐渐消退,普通人却要承担后果:企业因为项目烂尾而破产,工人因停工而失业,在巴西、柬埔寨和许多其他地方,中国的劳务人员遭到非常不堪的对待,身陷困境。
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遵循着同样的模式:宏大口号隆重登场,普通人为此承受代价;副作用显现时,政策骤然掉头;最后留下的,只是被反复折腾的人们。朝令夕改在书面上只是一个词语,可在现实里,它意味着无数家庭失业、破产、失去亲人。
我并不是要做历史的终极判决。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把这些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的事情写下来。权力不缺,行动也不缺,缺少的是坚定与持续。政策的大旗一次次挥舞,却把人们抛来抛去。等到历史真的去评判这一切时,希望不会忘记,那些在摇摆中承受痛苦的普通人。
习近平时代的朝令夕改——写在四中全会时
李远哲 (2025-10-26 11:39:46) 评论 (2)
一个领导人的功过通常要等他卸任后,才能由历史来做出完整评价。但对于一些长期执政的独裁者来说,其在位的时间可能已经远超一般国家的元首任期,长到足以让人们经历数次大规模政策起伏。这时,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轨迹中看出一种稳定的特征。对习近平而言,这个特征就是朝令夕改。许多政策被以最高调的方式推出,又在最坚决的执行中推到极端,最后骤然掉头,偌大的叙事消散在空气里,留下的只是被反复折腾的普通人。
最典型的莫过于新冠疫情。三年时间,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被塑造为制度优势,是所谓人命至上的最好体现。媒体与专家不厌其烦地宣讲,声称这是文明的体现,并拿西方的混乱与死亡作对照。口号一次次铺天盖地,仿佛清零是一种民族的光荣。然而在现实里,普通人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老人被困在小区里,无法及时送医;孕妇因没有核酸证明而在医院门口失去孩子;癌症患者因封控买不到药,延误治疗,痛苦去世。2020年,媒体大肆报道海协会、海基会为荆门一名白血病儿童跨海送药的故事,但在同一座城市,还有成百上千的病人得不到药物,我母亲最好的朋友就在荆门因癌症缺药,病情急剧恶化而猝然去世。这种鲜明的反差,本身就是极大的讽刺。
而更讽刺的是,这一切宣传与高压执行,在 2022 年底突然消失。政策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一夜之间核酸亭拆除,健康码和行程码下线,曾经的标语蒸发得无影无踪。病毒并没有因此消失,却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药店货架被清空,退烧药、止咳药奇缺,医疗系统负荷急剧上升,医院走廊和急诊区人满为患。此前被塑造成制度优势的清零政策,在骤然放弃的那一刻,显得前后矛盾而荒谬。三年时间,普通人先在封控中承受痛苦与牺牲,随后又在毫无准备的放开中承受疾病与死亡的冲击。那些高调的宣传、密布的核酸亭和口罩,全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教培行业的遭遇也是一场朝令夕改。2021 年双减政策出台,学科类培训被全面叫停。此前这个行业吸纳了无数年轻人,就业规模庞大,许多家庭依赖它作为收入来源。政策一出,数以十万计的教师、助教、运营人员失业。许多人多年努力建立的事业在几天之内归零。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原本依赖的学习资源被掐断,焦虑骤然增加,只能花更多的钱去寻找地下培训或家教。与此同时,整个行业的投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在短期内被彻底摧毁。几年后,口径发生变化,教培市场开始逐渐回暖,部分形式被重新允许。可对那些被裁员的人来说,生活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有人被迫转行,有人长期失业,有人背负债务。政策的来回,摧毁的是他们完整的人生路径。
房地产则是另一种残酷的反复。几年前,政府提出三道红线,斩钉截铁地限制房企融资。恒大、碧桂园等巨头迅速陷入危机,行业大面积暴雷。无数工地停工,农民工工资拿不到,承包商资金链断裂,供应商订单毁约。买房的家庭付了首付,等来的却是烂尾楼,房子停在半腰,钱砸进去却没有回报。那几年,口径是坚决的,绝不救助房地产,绝不给行业喘息。可到 2023 年以后,随着经济下滑和地方财政吃紧,政策方向又变了。各地开始松绑限购,央行出台支持措施,官方媒体喊话要止跌回稳。曾经的铁腕,转瞬成了鼓励。那些因为前一轮调控而搭进几代人的积蓄、负债累累的普通人,却再也无法回到原点。
民营企业与平台经济的起落,更能体现这种风格。几年前,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滴滴、美团遭受巨额罚款,腾讯、阿里等企业接连被整顿。专家和官媒把这一切包装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仿佛这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氛围下,大批中小企业主陷入困境:融资渠道收窄,市场预期恶化,企业现金流断裂。许多企业倒闭,老板破产,员工失业。有人多年心血毁于一旦,有人举债累累,不得不关门离场。可等到经济明显下滑,政府又高调喊话,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要把平台企业当成国家发展的伙伴。口径的急转,使得那些已经倒下去的公司和家庭,显得格外可怜:他们被打压时没有退路,被需要时却已无力再起。
雄安新区也是如此。2017 年,它被称为千年大计,全国媒体连篇累牍。成千上万的村民被拆迁,背井离乡。大批央企干部被迫从北京迁去,孩子转学。政府投入了巨大资金,建设声势浩大。然而几年过去,雄安依旧是一片施工景象。最初的定位是未来之城,后来悄然降格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载地。与世界上的新城相比,它既不如伦敦北郊的米尔顿凯恩斯,也不如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更无法与新德里或巴西利亚相比。那种雄心壮志最终沦为一种无奈的迁就,甚至成了北京不想容纳的废料的倾倒口。对被拆迁的农民,对迁徙的员工家庭来说,这样的转折只意味着生活的落差与长久的不便。
一带一路的故事走的也是类似路径。最初声势浩大,成为中国对外叙事的核心,媒体反复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无数承包商、工程队、劳务人员被动员出海,满怀希望地投身项目。然而随着债务风险暴露、国际局势恶化,许多项目停工、搁置、重谈。宣传声逐渐消退,普通人却要承担后果:企业因为项目烂尾而破产,工人因停工而失业,在巴西、柬埔寨和许多其他地方,中国的劳务人员遭到非常不堪的对待,身陷困境。
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遵循着同样的模式:宏大口号隆重登场,普通人为此承受代价;副作用显现时,政策骤然掉头;最后留下的,只是被反复折腾的人们。朝令夕改在书面上只是一个词语,可在现实里,它意味着无数家庭失业、破产、失去亲人。
我并不是要做历史的终极判决。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把这些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的事情写下来。权力不缺,行动也不缺,缺少的是坚定与持续。政策的大旗一次次挥舞,却把人们抛来抛去。等到历史真的去评判这一切时,希望不会忘记,那些在摇摆中承受痛苦的普通人。
最典型的莫过于新冠疫情。三年时间,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被塑造为制度优势,是所谓人命至上的最好体现。媒体与专家不厌其烦地宣讲,声称这是文明的体现,并拿西方的混乱与死亡作对照。口号一次次铺天盖地,仿佛清零是一种民族的光荣。然而在现实里,普通人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老人被困在小区里,无法及时送医;孕妇因没有核酸证明而在医院门口失去孩子;癌症患者因封控买不到药,延误治疗,痛苦去世。2020年,媒体大肆报道海协会、海基会为荆门一名白血病儿童跨海送药的故事,但在同一座城市,还有成百上千的病人得不到药物,我母亲最好的朋友就在荆门因癌症缺药,病情急剧恶化而猝然去世。这种鲜明的反差,本身就是极大的讽刺。
而更讽刺的是,这一切宣传与高压执行,在 2022 年底突然消失。政策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一夜之间核酸亭拆除,健康码和行程码下线,曾经的标语蒸发得无影无踪。病毒并没有因此消失,却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药店货架被清空,退烧药、止咳药奇缺,医疗系统负荷急剧上升,医院走廊和急诊区人满为患。此前被塑造成制度优势的清零政策,在骤然放弃的那一刻,显得前后矛盾而荒谬。三年时间,普通人先在封控中承受痛苦与牺牲,随后又在毫无准备的放开中承受疾病与死亡的冲击。那些高调的宣传、密布的核酸亭和口罩,全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教培行业的遭遇也是一场朝令夕改。2021 年双减政策出台,学科类培训被全面叫停。此前这个行业吸纳了无数年轻人,就业规模庞大,许多家庭依赖它作为收入来源。政策一出,数以十万计的教师、助教、运营人员失业。许多人多年努力建立的事业在几天之内归零。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原本依赖的学习资源被掐断,焦虑骤然增加,只能花更多的钱去寻找地下培训或家教。与此同时,整个行业的投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在短期内被彻底摧毁。几年后,口径发生变化,教培市场开始逐渐回暖,部分形式被重新允许。可对那些被裁员的人来说,生活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有人被迫转行,有人长期失业,有人背负债务。政策的来回,摧毁的是他们完整的人生路径。
房地产则是另一种残酷的反复。几年前,政府提出三道红线,斩钉截铁地限制房企融资。恒大、碧桂园等巨头迅速陷入危机,行业大面积暴雷。无数工地停工,农民工工资拿不到,承包商资金链断裂,供应商订单毁约。买房的家庭付了首付,等来的却是烂尾楼,房子停在半腰,钱砸进去却没有回报。那几年,口径是坚决的,绝不救助房地产,绝不给行业喘息。可到 2023 年以后,随着经济下滑和地方财政吃紧,政策方向又变了。各地开始松绑限购,央行出台支持措施,官方媒体喊话要止跌回稳。曾经的铁腕,转瞬成了鼓励。那些因为前一轮调控而搭进几代人的积蓄、负债累累的普通人,却再也无法回到原点。
民营企业与平台经济的起落,更能体现这种风格。几年前,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滴滴、美团遭受巨额罚款,腾讯、阿里等企业接连被整顿。专家和官媒把这一切包装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仿佛这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氛围下,大批中小企业主陷入困境:融资渠道收窄,市场预期恶化,企业现金流断裂。许多企业倒闭,老板破产,员工失业。有人多年心血毁于一旦,有人举债累累,不得不关门离场。可等到经济明显下滑,政府又高调喊话,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要把平台企业当成国家发展的伙伴。口径的急转,使得那些已经倒下去的公司和家庭,显得格外可怜:他们被打压时没有退路,被需要时却已无力再起。
雄安新区也是如此。2017 年,它被称为千年大计,全国媒体连篇累牍。成千上万的村民被拆迁,背井离乡。大批央企干部被迫从北京迁去,孩子转学。政府投入了巨大资金,建设声势浩大。然而几年过去,雄安依旧是一片施工景象。最初的定位是未来之城,后来悄然降格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载地。与世界上的新城相比,它既不如伦敦北郊的米尔顿凯恩斯,也不如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更无法与新德里或巴西利亚相比。那种雄心壮志最终沦为一种无奈的迁就,甚至成了北京不想容纳的废料的倾倒口。对被拆迁的农民,对迁徙的员工家庭来说,这样的转折只意味着生活的落差与长久的不便。
一带一路的故事走的也是类似路径。最初声势浩大,成为中国对外叙事的核心,媒体反复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无数承包商、工程队、劳务人员被动员出海,满怀希望地投身项目。然而随着债务风险暴露、国际局势恶化,许多项目停工、搁置、重谈。宣传声逐渐消退,普通人却要承担后果:企业因为项目烂尾而破产,工人因停工而失业,在巴西、柬埔寨和许多其他地方,中国的劳务人员遭到非常不堪的对待,身陷困境。
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遵循着同样的模式:宏大口号隆重登场,普通人为此承受代价;副作用显现时,政策骤然掉头;最后留下的,只是被反复折腾的人们。朝令夕改在书面上只是一个词语,可在现实里,它意味着无数家庭失业、破产、失去亲人。
我并不是要做历史的终极判决。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把这些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的事情写下来。权力不缺,行动也不缺,缺少的是坚定与持续。政策的大旗一次次挥舞,却把人们抛来抛去。等到历史真的去评判这一切时,希望不会忘记,那些在摇摆中承受痛苦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