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AI模特”穿上“AI衣服”做“AI直播带货”!还有什么是真的

“AI模特”穿上“AI衣服”做“AI直播带货”!还有什么是真的

文章来源: 上观新闻 于 2025-10-09 20:49:1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当你在电商平台上被一位面容完美、身材比例无可挑剔的模特穿着的连衣裙所吸引;当你看到卖家秀里清一色的“氛围感”大片;当你进入直播间,听着主播用流利的话术展示服装细节时,你可能从未怀疑过眼前这一切的真实性。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线上服装行业的展示方式。从静态的模特图、平铺图,到动态的上身视频、直播间,一条完整的虚拟形象生产产业链已然形成。技术本身无罪,但在缺乏显性标识的管理真空下,一场关于“真实”的信任危机正在悄然滋生。

精美的卖家秀实为“AI”生成

“这条裙子的卖家秀简直是杂志大片,我当时毫不犹豫就下单了。”市民刘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最近一次糟心的购物经历。收到实物后,她大跌眼镜:“颜色偏差巨大,面料是廉价的化纤,版型更是完全不对,穿在身上松松垮垮。最离谱的是,模特衣服上的刺绣细节,实物上根本不存在!”

刘女士的遭遇是当前网购乱象的一个缩影。她的困惑在于,为何图片与实物的差距能如此之大?答案很可能就藏在她所欣赏的“杂志大片”本身——它们或许并非出自摄影师之手,而是由AI生成。更值得警惕的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一个专门为卖家提供AI服务的产业已然成形。

根据提供的商品图和可供换装的模特图,商家可以迅速制作出“上身效果图”。

在购物平台上以“AI模特换装”为关键词搜索,出现了大量提供“一键生成模特上身图”、“低成本AI代出图”服务的商家。记者假扮服装卖家,联系了这些专门为服装商家制作AI效果图的服务商。对方要求很简单:只需提供产品平铺图和一张可供“换装”的模特图。在记者提供素材后,对方很快就生成了一张上身效果图,模特“穿上”记者提供的服装后,姿态自然,线条褶皱效果和谐,足以以假乱真。

一位从事服装电商运营的王先生(化名)向记者透露了行业转向AI的深层原因:“我们早就不用真人模特拍外景了,一天拍摄费几千上万,还要化妆、场地、后期,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真人模特一天拍几十套衣服顶天了,但AI一天能出图上千套,还能任意切换欧美、亚洲模特,背景要巴黎街头还是夏威夷海滩,随便选。”据他估算,采用AI技术后,店铺的视觉内容制作成本下降了超过90%。

在提供商品图、选择平台上的模特和场景后,LinkFox AI即可生成新的服装宣传图。

这种技术的低门槛和高效率,使得像LinkFox这样的AI电商设计平台迅速兴起。记者亲身体验发现,只需上传一张商品图,选择预设的模特和背景,平台便能迅速生成多张不同姿势、不同场景的高清效果图。但是,这种“便利”的背后,是对商品真实性的极大牺牲。AI在生成过程中,会“脑补”细节、优化质感,甚至添加实物根本不存在的设计,正如刘小姐遭遇的“幽灵刺绣”一样。

客服会不断强调衣服是“实拍图”,但是避免直接回答“上身图是否是实拍”的问题。

当记者以顾客身份进入一家大量使用此类技术的店铺,询问客服能否提供“真人试穿效果图”时,客服的回答避实就虚,始终强调“咱家图都是实拍的”,却又用“实物与图片之间可能存在微小色差”为自己留足后路。这种话术,已成为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标准应对。

“AI主播”展示动态上身效果

直播时,服装的动态上身效果总是可信的吧?如果说静态图片的造假尚可让消费者通过仔细甄别细节发现端倪,那么动态的、可互动的AI直播间,则编织了一个更具沉浸感和迷惑性的虚假世界。

购物平台上出现大量“AI服装主播”。

“我看直播就是为了看真实效果,如果连直播都是假的,那还有什么可信的?”经常通过直播购物的冯女士表达了她的愤慨。她曾在一个AI主播的直播间下单了一件西装,“主播穿着版型笔挺,走动时很有型。但我收到后,面料软塌塌的,根本撑不起来。我才反应过来,那个主播连走路和转身的动作都是AI生成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个购物平台悄然出现了大量“AI服装主播”。这些主播形象完美,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辛勤工作”,以流利的话术介绍商品信息,甚至能精准地回应评论区的简单互动,如“欢迎新进直播间的宝宝”、“喜欢这款的可以扣1”。如今,这些足以以假乱真的AI主播,同样已经形成一条高度技术化的制作产业链。

很多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真人出镜拍摄用以采集AI数据人信息的经历。

搭建一个AI直播间技术上门槛并不高。第一步是创造出一个数字人作为主播。目前主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高端定制,通过邀请真人模特在专业绿幕影棚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像和语音数据采集,从而“克隆”出一个与原型高度一致的数字化身,这个数字人可以被任意更换服装和背景;另一种则是更经济、更常见的模板化生成,商家只需从“模型库”中选择一个心仪的外形、性别和声音,然后通过文本或语音输入,驱动数字人进行直播,这种方式成本极低,可以实现“千人千面”,即同一个技术后台可以为成千上万个店铺生成不同面貌的AI主播。

下一步就是为创造出的数字人“注入灵魂”。运营人员会提前准备好详尽的直播脚本,包括产品介绍、促销话术等。这些文本通过语音合成技术转换成自然流畅的语音,并精准地驱动数字人的口型与面部表情。为了营造真实的互动感,技术方会预设一个庞大的关键词问答库,给观众造成“实时互动”的错觉。当直播间评论区出现“多久送达”、“什么材质”等高频问题时,系统能自动识别并触发数字人播报预设答案,而对于无法回答的复杂问题,则用“详情请咨询客服”等万能话术巧妙规避。

然而,这种技术滥用的代价是直播购物最可贵的“实时真实性”荡然无存,AI主播无法应要求真实展示面料的细微纹理,也无法模拟肢体活动时服装的真实褶皱。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的管理规则未能跟上技术步伐,对于何为AI直播间、必须如何标识、由谁监督等问题,均缺乏清晰界定。这种监管的滞后,使得本该提升效率的工具,反而可能成为误导消费者的陷阱。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基于对“真人实时展示”的信任进行消费决策,其知情权与选择权在无形中受到了侵害。

如何穿透“完美假象”守住真实?

当AI生成的“完美假象”渗透到静态图片和直播间,整个线上服装购物的诚信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尽快确立产业链中各主体的权责划分,并建立与之匹配的规则体系,让技术在阳光下运行。

对此,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袁柯娜律师给出了她的看法:“AI产品与虚拟主播本身不能承担法律责任,其性质更接近于工具或媒介,真正的责任主体始终是背后的实际操控者或运营管理机构。”袁律师特别强调,无论技术如何包装,法律责任最终必然追溯至真人或实体机构,如相关AI产品背后的品牌方运营主体、MCN机构或者是直播营销人员等等。若AI工具生成了违法内容,技术服务商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技术的革新不应以牺牲商业诚信为代价。当AI技术能够创造出近乎完美的视觉呈现时,我们更需要健全的法律规则和有效的监管措施来守住消费信任的底线。

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规定,利用AI技术生成的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内容必须添加显著标识,为AI生成的营销内容贴上清晰的“身份证”。

据此,电商平台也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将标识要求落地为可执行的前置审核规则,并对违规者进行有效约束。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出台针对电商领域的细化指引,并将AI虚拟营销的合规性纳入常态监管。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苹果新手机开售即破发,砍单到几乎停产
美中谈判"几乎完成协议",美贸易代表:可交川习签署
BBC:中共四中全会释出的三个讯息
中美航班即将剧变!但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
痛批川普是「暴君」贺锦丽:我可能再战白宫!




24小时讨论排行

普丁大赞无敌!俄成功试射"海燕"新型核动力巡弋飞弹
稀土真的是中国卡美国西方脖子的“核选项”吗?
28秒穿越死亡线 解放军首曝机器狼抢滩杀敌画面
北京三里屯“勇士”再现 挂布条痛斥共产党“邪教”
加州州长纽森承认:正考虑2028年竞选美国总统
经济学人:一旦美国撒手不管 台湾能有什么B计划?
拆白宫东翼化为瓦砾! 川普“豪宴厅”募资名单曝光
班农指川普将“做多一届总统”:内部圈子已有计划
剑指中国!川普组建“黄金舰队” 考虑重拾“战舰概念”
贝森特预计:中国稀土管制会延后1年实施
杨振宁遗体告别式未见中共高层出席 更像民间性质
中国女行李箱猛撞日本男 她竟冷漠离开 后续演变成…
西方舆论:中国正赢得贸易战 “中美大和解”不会发生
川普骂“史上最烂照片” 《时代》封面换了张帅照
特朗普再度指责加拿大播放反关税广告,宣布将加征10%关税
被红毯高规格迎接 川普嗨到当众手舞足蹈 相当开心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AI模特”穿上“AI衣服”做“AI直播带货”!还有什么是真的

上观新闻 2025-10-09 20:49:18


当你在电商平台上被一位面容完美、身材比例无可挑剔的模特穿着的连衣裙所吸引;当你看到卖家秀里清一色的“氛围感”大片;当你进入直播间,听着主播用流利的话术展示服装细节时,你可能从未怀疑过眼前这一切的真实性。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线上服装行业的展示方式。从静态的模特图、平铺图,到动态的上身视频、直播间,一条完整的虚拟形象生产产业链已然形成。技术本身无罪,但在缺乏显性标识的管理真空下,一场关于“真实”的信任危机正在悄然滋生。

精美的卖家秀实为“AI”生成

“这条裙子的卖家秀简直是杂志大片,我当时毫不犹豫就下单了。”市民刘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最近一次糟心的购物经历。收到实物后,她大跌眼镜:“颜色偏差巨大,面料是廉价的化纤,版型更是完全不对,穿在身上松松垮垮。最离谱的是,模特衣服上的刺绣细节,实物上根本不存在!”

刘女士的遭遇是当前网购乱象的一个缩影。她的困惑在于,为何图片与实物的差距能如此之大?答案很可能就藏在她所欣赏的“杂志大片”本身——它们或许并非出自摄影师之手,而是由AI生成。更值得警惕的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一个专门为卖家提供AI服务的产业已然成形。

根据提供的商品图和可供换装的模特图,商家可以迅速制作出“上身效果图”。

在购物平台上以“AI模特换装”为关键词搜索,出现了大量提供“一键生成模特上身图”、“低成本AI代出图”服务的商家。记者假扮服装卖家,联系了这些专门为服装商家制作AI效果图的服务商。对方要求很简单:只需提供产品平铺图和一张可供“换装”的模特图。在记者提供素材后,对方很快就生成了一张上身效果图,模特“穿上”记者提供的服装后,姿态自然,线条褶皱效果和谐,足以以假乱真。

一位从事服装电商运营的王先生(化名)向记者透露了行业转向AI的深层原因:“我们早就不用真人模特拍外景了,一天拍摄费几千上万,还要化妆、场地、后期,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真人模特一天拍几十套衣服顶天了,但AI一天能出图上千套,还能任意切换欧美、亚洲模特,背景要巴黎街头还是夏威夷海滩,随便选。”据他估算,采用AI技术后,店铺的视觉内容制作成本下降了超过90%。

在提供商品图、选择平台上的模特和场景后,LinkFox AI即可生成新的服装宣传图。

这种技术的低门槛和高效率,使得像LinkFox这样的AI电商设计平台迅速兴起。记者亲身体验发现,只需上传一张商品图,选择预设的模特和背景,平台便能迅速生成多张不同姿势、不同场景的高清效果图。但是,这种“便利”的背后,是对商品真实性的极大牺牲。AI在生成过程中,会“脑补”细节、优化质感,甚至添加实物根本不存在的设计,正如刘小姐遭遇的“幽灵刺绣”一样。

客服会不断强调衣服是“实拍图”,但是避免直接回答“上身图是否是实拍”的问题。

当记者以顾客身份进入一家大量使用此类技术的店铺,询问客服能否提供“真人试穿效果图”时,客服的回答避实就虚,始终强调“咱家图都是实拍的”,却又用“实物与图片之间可能存在微小色差”为自己留足后路。这种话术,已成为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标准应对。

“AI主播”展示动态上身效果

直播时,服装的动态上身效果总是可信的吧?如果说静态图片的造假尚可让消费者通过仔细甄别细节发现端倪,那么动态的、可互动的AI直播间,则编织了一个更具沉浸感和迷惑性的虚假世界。

购物平台上出现大量“AI服装主播”。

“我看直播就是为了看真实效果,如果连直播都是假的,那还有什么可信的?”经常通过直播购物的冯女士表达了她的愤慨。她曾在一个AI主播的直播间下单了一件西装,“主播穿着版型笔挺,走动时很有型。但我收到后,面料软塌塌的,根本撑不起来。我才反应过来,那个主播连走路和转身的动作都是AI生成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个购物平台悄然出现了大量“AI服装主播”。这些主播形象完美,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辛勤工作”,以流利的话术介绍商品信息,甚至能精准地回应评论区的简单互动,如“欢迎新进直播间的宝宝”、“喜欢这款的可以扣1”。如今,这些足以以假乱真的AI主播,同样已经形成一条高度技术化的制作产业链。

很多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真人出镜拍摄用以采集AI数据人信息的经历。

搭建一个AI直播间技术上门槛并不高。第一步是创造出一个数字人作为主播。目前主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高端定制,通过邀请真人模特在专业绿幕影棚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像和语音数据采集,从而“克隆”出一个与原型高度一致的数字化身,这个数字人可以被任意更换服装和背景;另一种则是更经济、更常见的模板化生成,商家只需从“模型库”中选择一个心仪的外形、性别和声音,然后通过文本或语音输入,驱动数字人进行直播,这种方式成本极低,可以实现“千人千面”,即同一个技术后台可以为成千上万个店铺生成不同面貌的AI主播。

下一步就是为创造出的数字人“注入灵魂”。运营人员会提前准备好详尽的直播脚本,包括产品介绍、促销话术等。这些文本通过语音合成技术转换成自然流畅的语音,并精准地驱动数字人的口型与面部表情。为了营造真实的互动感,技术方会预设一个庞大的关键词问答库,给观众造成“实时互动”的错觉。当直播间评论区出现“多久送达”、“什么材质”等高频问题时,系统能自动识别并触发数字人播报预设答案,而对于无法回答的复杂问题,则用“详情请咨询客服”等万能话术巧妙规避。

然而,这种技术滥用的代价是直播购物最可贵的“实时真实性”荡然无存,AI主播无法应要求真实展示面料的细微纹理,也无法模拟肢体活动时服装的真实褶皱。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的管理规则未能跟上技术步伐,对于何为AI直播间、必须如何标识、由谁监督等问题,均缺乏清晰界定。这种监管的滞后,使得本该提升效率的工具,反而可能成为误导消费者的陷阱。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基于对“真人实时展示”的信任进行消费决策,其知情权与选择权在无形中受到了侵害。

如何穿透“完美假象”守住真实?

当AI生成的“完美假象”渗透到静态图片和直播间,整个线上服装购物的诚信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尽快确立产业链中各主体的权责划分,并建立与之匹配的规则体系,让技术在阳光下运行。

对此,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袁柯娜律师给出了她的看法:“AI产品与虚拟主播本身不能承担法律责任,其性质更接近于工具或媒介,真正的责任主体始终是背后的实际操控者或运营管理机构。”袁律师特别强调,无论技术如何包装,法律责任最终必然追溯至真人或实体机构,如相关AI产品背后的品牌方运营主体、MCN机构或者是直播营销人员等等。若AI工具生成了违法内容,技术服务商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技术的革新不应以牺牲商业诚信为代价。当AI技术能够创造出近乎完美的视觉呈现时,我们更需要健全的法律规则和有效的监管措施来守住消费信任的底线。

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规定,利用AI技术生成的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内容必须添加显著标识,为AI生成的营销内容贴上清晰的“身份证”。

据此,电商平台也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将标识要求落地为可执行的前置审核规则,并对违规者进行有效约束。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出台针对电商领域的细化指引,并将AI虚拟营销的合规性纳入常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