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可以不死的,因为你活着的自己没有一刻是真实活着的|《智慧》01 20230121
行,我今天先给你们讲堂法。
什么是修行啊,什么是修行?修行的话,它就是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全新的宇宙(观)和对人生的态度。修行的根本的一个条件就是正知见,这个正知见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心外无物”。
就是我们的这个现有的人体啊,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受,包括我们看到的外界的环境,这些自然现象,包括物质世界,都是我们的妙明真心的投射,这个妙明真心呢,这个是佛教里面的用词。
但是因为我是一个修行的人嘛,我有我自己的体验。这个身心自我啊,包括外面这个世界啊,是我们内在知觉的梦境。我们人啊,有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可以分别事物,意识之下有意根。意根就像眼睛一样,它可以判断事物,但是它不能分析事物,它只能够意识到这个现象是存在的,这个现象存在的变化。但是变化具体是什么样的内容,它是不知道的。意根本身是不知道外界现象变化的具体内容的,这个内容一定建立在心灵体验之上。
我心灵体验过,意识见到的这个景象,它的这种感受是什么,通过这种感受的累积,推动意识对于这个现象,形成了分别,分别形成了识,就变成了意识,它就形成了人的概念。概念和意识的结合,牵动了我们内心体验的这种记忆,形成了我们的感受。感受和概念的这种相续,形成了我们的思维。
当我的意根通过眼根,见到了前面的这个手机的时候,会调动我内心里面的对手机的这种感受、体验,形成了对手机的理解。啊,这个手机是可以打电话的,它可以上网,它是什么样材质的,它是属于什么样的属性的。这个属性一定不是概念,一定是建立在我们内心的体验之上。对于手机的体验,对于手机名相的体验,才形成了对于手机概念形成的思维的理解,这个手机你就可以把它理解为客观现实世界。
那么,在我们内心体验深处有什么呢?还有我们能够见到这个世界,却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的见性。就说是,当你看到我,当你看到他,当你看到世界,当你看到黑暗,你内在的这个非常清醒的,这个“看到”,我进到房间里面我什么都看不到,灯关了我什么都看不到,但是我内心依旧知道,我什么都看不到的那个非常细腻清醒的这个见性,它不会随着所见而有任何的改变,这个就是我们的生老病死和三千大千世界的源头。
这个源头背后还有什么呢?这个源头背后啊,还有知觉,这个知觉是在见性里面。见性,就是我们能够看到世界,看到身体,能够觉知到世界,能够觉知到自己思想,能够觉知到自己情绪,觉知到自己意识的这个觉知内的见性,见性的内在还有一个非常非常细腻的知觉。这个知觉就是人的意识和体验所无法触及的。
这个知觉是灵性的梦境,知觉之上就是灵性,知觉之内就是灵性,知觉是灵性的堕落。这个知觉是灵性的梦境,这个知觉在梦境里面,回忆起灵性的状态,就呈现出来了见性的分别。所以说,佛讲颠倒众生啊,我们都是在梦境当中,就是从这个知觉开始的。
各种宗派为了达到解脱生死轮回啊,有不同的道路。
佛教里面呢,是以智慧立根本的,般若智慧。智慧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正知见。什么叫正知见?就说是,确定自我以及这个世界啊,它是缘起性空的,它是四大和合的。有一句话叫做:心外无物,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是佛教的根本。
佛教试图以智慧,通过人的这种严谨、严密的正思维,来破除我们陷入在体验和感受当中的迷茫的心灵,从而激活我们自己内在原始的这种觉性。当觉性展现的时候,那么思维、意识、体验、心识分别、自我都会脱落的。这个就是佛教的道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诸幻熄灭,非幻不动。这个就是觉性,就达到了一个解脱的目的。
但是解脱不意味着圆满啊,解脱了,只是你的觉性苏醒了,但是你的累世劫的习气还在。这个就是,人有两种障碍: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觉性就说是,破除了所知障,但是你的烦恼障还在,烦恼障就是习气。
这个习气是什么呢?就是知觉陷入了所知的梦境当中,体现出来了见性的“生灭动静”二相。它就由“生灭动静”派生出来了能量宇宙最基础的,微观能量生命的聚合和拓展,它就会形成了地水火风四种因素。进而地水火风的这种不断的重组、延续、扩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这就是能量宇宙。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从心识妄想的生灭聚合当中,解脱生灭聚合的梦境,从而恢复到,苏醒到,众生先天本有的,不生不灭的,那个觉性的清净当中去,这是佛教走的道路。
那么,西方的这些灵修啊,他们走的道路呢,是另外一条道路。人不是有两种障碍嘛,一种是所知障,这个是以佛教的智慧可以破除;另外一个就是烦恼障。烦恼障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习气。习气的本质是什么?是恐惧。
当心灵陷入恐惧,陷入迷茫,迷失了自己原本的光明之后,它就会跟随着脱离了光明之后的疑虑走。就像是你原本是光明的,突然间你发现了自己是光明了,这个就叫“觉明为咎”。当你觉察到自己是光明的时候,这个觉察就跟你光明的本体就分开了,分开了之后,你就不再是光明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认知,这个就是觉性转成了觉知。
存在,对于自己的存在产生了认知之后,这个认知就会不断地对于自我的存在形成细腻的体验和细腻的分别,这就叫,颠倒妄想就开始了。这种颠倒妄想就派生出来了,体现出来了变易生死,这种变易生死就会将你和自己本性的空明觉性就分离开了。你就从那种圆觉普照、十方圆满的觉性当中,就派生出来了认知觉性的这个存在,存在体现。当这个存在呢,开始对自我存在显示出来了细腻的体验,这个时候,烦恼障就体现出来了。
烦恼障是什么东西呢?烦恼障就是源于迷失了自性的恐惧感。这个恐惧感,因为恐惧它要不断地抓取,因为抓取,才会有了细腻的分别,因为有分别才会有取舍,因为有取舍,就会有了体验,就会有了对于取舍境界的细腻经验,这些经验和细腻的分别妄想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体验,体验又凝固了这个分别妄想形成了认知,认知和体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心灵的心识。
心识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的思量心,就比如说是,你在看到一个蛋糕的时候,你的意识知道这是蛋糕,你的思维理解这是蛋糕,你的体验能够感受到这是蛋糕,但是你的心里有个思量,我高血糖啊,不能吃啊,这个蛋糕或许很好吃,它的味道我也曾经尝过,这个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构成的色声香味触法的一个对境。蛋糕它并不真实存在,这个蛋糕真正地存在在你内心里头对它的记忆当中,这个蛋糕是你的色声香味触法,结合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五蕴六尘构成的一个幻境的投射而已。外界的蛋糕是你内在的对蛋糕记忆和理解的一个投射。
但是在理解当中还有一个对理解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我执识。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着色声香味触法六识,还有一个末那识,就是我执识,就是自我。
这个自我是什么东西呢?这个自我就是在六根六尘之间,可以选择的一个主观能动性。这个主观能动性呢,就是当你见到了蛋糕之后,你内心的思量。这个思量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这个蛋糕能不能吃,味道怎么样,我是否想吃,我是否能吃,我想把它送给谁,这个主观意愿,就是你的我执识。
修行啊,在破除烦恼障的过程当中就是要找到这个我执识。因为这个我执识就是烦恼障的具体体现。因为你的内在的这个觉性啊,觉知,包括知觉,都是没有意识的。我跟你们说一下这个概念,人类是很难理解修行当中的这种变化的。因为我是亲证的这个修行解脱的这条道路嘛,所以说,我讲的东西都是我自己的经验和道路过程当中的体验啊。
人是可以不死的,因为你活着的自己没有一刻是真实活着的。当你能从这个自我思量的这个主观意图当中,能够反观到主观意图的内在,你会层层层层地透过你的意识,透过你的自我,一直触及到你心底里面见一切而又不染一切的那种见性当中去。当你的见性非常清醒的时候,非常清澈的时候,不被所见的色尘、动静二相所扰乱的时候,见性内在的知觉就会苏醒。
知觉是一种什么感受呢?知觉啊,他没有意识,他没有分辨取舍的能力。知觉只有对于外界世界感知的能力。就说是,我见到什么了,在见性背后还有一个知道自己见到什么的那个“知道”,那个跟见性是一体的,但是他又比见性更加地精微。那个“知道”,他对于见性所见的一切啊,没有分别,也没有取舍,他是储存着你见性当中所见到的一切,所记忆的那一切,所分别的一切,但是他本身却没有对记忆、分别和感受有任何的取舍和拒绝,那个就是人的知觉。
就比如说,就说一个很显著的例子,咱们在谈话的过程当中,欸,你背后爬上来一个蚂蚁,突然咬了你一口。你的意识在听我说话,你的感受全身心地集中在我的谈话内容上,这时候有个蚂蚁咬了你一口,咬了你的后背一口,你是怎么知道的,是谁告诉你蚂蚁咬了你一口?一定是蚂蚁咬了你一口之后,你的身体有所反应,你的身体的触觉有所反应,才告诉你的意识有东西咬了你一口。那么是谁告诉你的触觉,触觉才会惊醒的?触觉呀,它仅仅是像你的眼睛一样,它是一种感受、一种感观,触觉的深层次一定有一个能够了知触觉的波动的一个“了知”存在。那个“了知”呢,就是人的知觉。
知觉和见性啊,离得很近很近,但是知觉又比见性要更加的精深,更加的细腻。知觉,在我们的身心内在啊,他是以一种轻柔、安宁、纯洁、舒适的觉受存在。觉受可不是体验啊,体验一定要有体验的对境的,啊,我体验到了黑暗觉得恐惧,我体验到了光明觉得欢乐,这个叫体验。
知觉是自发自动的一种喜悦和幸福的感受。当你的知觉苏醒的时候呢,你的这个内在啊,无论你是在酷暑天,在严寒天;无论你是生老病死、病痛的状态,还是富贵逼人,帝王的状态;无论你是生、是死、是婴儿、是老人,你永远永恒地处在狂喜和极乐的那种境界当中,那个就是人的知觉。他在人的意识当中体现出来的时候呢,是一种自发自动,不受人的主观意识和头脑意识所控制的一种对于身心自我和外界世界的敏锐的觉察力,那个是知觉。
知觉和觉知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呢。我先给你们讲知觉,这个知觉我证到的时间不长,大概才有半年时间,但是因为证到了知觉,我知道了人类是可以不死的。
知觉啊,在人的这个身心当中体现出来啊,是一种直觉力。就是当我看到这个人的时候,我的大脑还没有分析呢,我的体验还没有进行感受,喜欢或不喜欢呢,但是我的内心就一下子,就能够知觉到这个人是好是坏,知道这个人的寿命,知道这个人的前世是什么,甚至于知道这个人他脑子里在想什么,他此刻心底里面最隐秘的心思在判断什么。因为知觉是超越于见性的,而你所想、所见、所感受、所体验的一切全部是见性当中派生出来的,而知觉在见性背后,在见性里面。
当知觉苏醒的时候啊,当知觉苏醒的时候,你是全天候地处在这种自发、自动、自觉的安宁、喜悦、光明、温暖、舒适、安全的幸福当中。别人打你了,别人骗了你的钱了,别人伤害你了,别人骂你了,你是没反应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听到、看到、感受到的这一切都不再是你自己。你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身体的自己,你是在这具身体之内却不被这具身体所触及的那个清澈、安宁、舒适、安全的纯洁。这个时候,你就已经踏入了灵性天堂的大门了。
知觉是灵性的沉淀,知觉跟灵性是一体的。是灵性对于生命的记忆,记忆裹挟了灵性,久而久之,形成了知觉的这种对灵性的记忆。知觉是灵性的记忆,也是灵性生命的沉淀。这种沉淀,将知觉陷入了梦境当中。梦境当中的知觉,对于灵性先天生命的这种记忆本能的这种投射,展现出来了见性所见的生灭动静能量宇宙。当苏醒了知觉之后,知觉他就会苏醒了灵性的生命的特质。
灵性生命的特质是什么东西呢?第一个,完整。灵性生命是完整的,他没有个体意识。第二个,光明。这种光明并不是人类眼睛看到的这个有色的光——太阳光啊,日光啊,这种光明是纯洁、纯净的表达。当一个人的内在的知觉越来越纯洁,越来越纯净了之后,他就不会被见性所见的生灭动静的分别所牵引,这个时候,灵性的原始先天的无限的光明,无限的完整,无限的极乐就会在知觉当中开始复苏了。
在灵性苏醒的过程当中,知觉就开始熄灭了。知觉他是灵性的梦境嘛,梦境开始熄灭的时候,灵性开始苏醒的时候,你会切身体验到自己在自己的身心之内。你真正的自己,他是一种纯洁、安宁、幸福,遍满了光明和永恒完整的不朽,你是不朽的生命。而一切生灭可朽的,包括你的心识、意识、主观意识自我、思量心、你的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的肉体,包括你肉体连带着你见闻觉知的这个一切世界,都会像一场梦境一样开始消散了。而不被梦境带动的,就在梦境当中醒来的,那个是完整光明的永恒的生命。而这个永恒的生命他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他更多的是一种,一种生命真切而细腻的存在。这么讲,他是一种存在。而这种存在却不是人类的概念的存在,而是渗透一切,遍及一切,却不被一切改变,不被一切触及的,永恒不灭的这种纯洁、安宁、幸福的狂喜状态,这个就是灵性宇宙。
当这个灵性宇宙最根本的……到了他诞生的那一刻,到了他最原始的那一刻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宇宙是有生命的。整个宇宙是生命的体现,而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我们人类用科技手段认识到的能量世界,全部是这个生命宇宙的倒影,这个倒影的分界点就在知觉。是知觉对于生命的记忆,投射出来了能量宇宙对于生命宇宙的模仿,那个最初的模仿就是见性的分别。
当知觉脱离了见性的分别,知觉内的生命苏醒了之后,这个颠倒世界,你就从生灭相续的黑暗的颠倒世界,进入到了,证入到了生命原始的、无生无灭的、永恒不朽的、光明极乐的、幸福安宁的、完整大乐的一种状态。这种大乐的状态下,人是没有意识的,你是没有分别能力的,你甚至没有感知能力,但是你会具有穿透能力。你知道一切、遍及一切、周遍一切、存在一切,在一切存在当中,你是至善、完美、永恒、温暖的大爱。那种爱是没有分别心的,这个就是修行人可以达到的分段生死的阶段。
感谢分享,讲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