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出片式旅行”,正在毁掉当代人的假期......

“出片式旅行”,正在毁掉当代人的假期......

文章来源: 科普中国 于 2025-10-03 20:05:4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此时正值国庆假期,在热门的旅游景区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对情侣站在风景如画的湖边,并没有沉醉于微风拂面的惬意,而是忙着调整角度、摆好姿势,只为拍出一张能收获无数点赞的“人生照片”;

一家人来到历史悠久的古迹前,匆匆浏览后便开始轮流合影打卡,直到回程车上才发觉,古迹的名字和历史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

……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片”似乎成了旅行的意义。相机或手机在旅途中的地位已经不可或缺,随处可见高举着镜头“扫摄”周边风景的人。有人会为了拍出一张满意的照片,在网红机位排队等待两小时;也有人放弃了旅途中的当地美食,选择随便吃点赶紧回酒店修图发帖。

当“出片式旅行”成为一种潮流,旅行的意义也与以前截然不同:有声音说,我们正在共同打造一种很新的旅行方式,由旅行中“在场”的人拍照出片,存在于媒体中的平台世界能共同参与;但也有声音认为,这种拍照优先,“人和风景之间始终隔着一层镜头”的旅行方式,不仅让人掉进“精装朋友圈,毛坯旅行体验”的陷阱,更令旅行本身变得碎片化。

为何我们对拍照打卡会有执念?

如今,旅行者在规划行程时,也往往会把拍摄地点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有些地方之所以成为网红旅游地,正是因为那里容易拍出好看的照片。景点和商家也投入其中,打造层出不穷的网红打卡点。

当我们执着于“旅行出片”,到底是在执着什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动因体系。

从自我呈现理论的角度来说,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平台放大了人们理想化自我呈现的需求——人们精心策划每张旅行照的拍摄角度、细节和文案,希望通过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进行互动,来构建理想化的虚拟人格。

网友们经常把节假日期间的朋友圈比喻为“旅游摄影大赛”,精拍精修的各种九宫格展示,既是一种摄影水平的“暗中 PK”,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拍摄者的经济实力和审美选择(旅行目的地和拍摄点的构思)。

图源:某社交平台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观点,从而获得自我定位和满足感,而“出片式旅行”能获得他人的关注、点赞和评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地位。

更深层的动机来自身份认同的需求。我们处在一个流动性强的现代社会,随着社群纽带的弱化,人们迫切需要一些可视化的符号,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符合某个群体规范。而旅行照片在这种情境下,也充当了“社交货币”的功能。

当旅行的意义,被“过度出片”消解

当拍照打卡成为旅行中过于重要的目标时,人们的感知也变得分散和碎片化,逐渐淡化在场的整体感受与欣赏能力。

在一些“打卡圣地”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旅游者只是忙于寻找可拍摄点,拍完之后立刻离开,并没有更多的体验;甚至是明明身处现场,却不在意眼前的美景,而只是忙着修图上传到社交平台。

“出片式旅行”最直接的负面影响,也体现在关系层面。许多情侣在旅途中因为拍照频率和拍摄水平发生争执;家庭出游时,长辈想要“全家福”,而年轻一代忙着拍摄个人网红照,原本温馨的旅途演变成了代际审美冲突现场。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旅行是一个综合体验的过程,当我们被“出片”的执念挟持,注意力分配失衡会带来隐性副作用。比如,拍照而花费很长时间找角度、摆姿势,就很容易忽略掉那些大自然带来的触动:山水之间的光影变化、树木和花草的清香、丛林深处的湿润空气和鸟鸣。而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场景,远比精心摆拍的画面更具生命力。

此外,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专注于拍照时,大脑负责理性思考和计划执行的区域活跃,而本应主导情感体验的区域则相对抑制。这意味着过度投入影像创作会干扰人对环境的直觉感知——当全部注意力都被取景框吸引,大脑会错配认知资源,这就解释了为何很多人身处壮美景色中却浑然不觉。

旅行是由探索精神和好奇心驱动的行为,但当旅行本身承受了过多的社交压力,就容易带上“功利化表演”的性质,甚至造成危害。例如近些年,游客为了拍照破坏文物、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人为了“出片”不惜以身涉险,不仅损害公共资源,也让个体沦为算法流量的傀儡。

图源:某社交平台

拍摄角度和风格的同质化,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趋势。不知大家有没有发觉:打开社交平台的旅行话题标签,满屏都是高度相似的视觉符号:托腮看海的背影、伸手托举太阳/建筑物/云彩的姿态、坐在台阶上的侧颜特写、双人用手臂在头顶比心……,大家用惯了流行的“拍照模板”,有个性的画面越来越少。

这样的趋势令人感到可惜:当我们习惯了用“公式化”的视觉语言表达时,也就自动放弃了观察世界和表达感受的原创视角。

如何维持“体验”和“出片”的平衡?

如果你希望既能用镜头记录旅行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能充分享受旅行中每个当下的快乐,可以试试这些方式,有助于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1、出发前,把“优先级清单”具体化,规定自己要亲身参与的体验项目放在首位。例如:参观博物馆时先看展品再拍照,徒步时先完成特定里程再到观景台留念。这样能保证核心体验不被打断,又能自然产生值得记录的精彩瞬间。

2、采用“限时拍照法”,给自己规定拍摄照片的数量,迫使自己在按快门前进行价值判断:这是否是真正有意义的画面?这个决定过程本身就在训练审美眼光。同时,可以尝试禁用自动模式,手动调节参数的过程能让人重新审视光影关系。关闭设备的快门音效,有助于减少干扰,让你更专注地聆听环境声音。

3、有许多种方式可以记录旅途,不要局限在拍照上。可以用录音笔采集市井叫卖声、海浪拍岸声;或是收集门票存根制作成三维立体手账;用速写本勾勒建筑轮廓。喜欢敲章打卡的人,可以提前搜一下目的地的敲章攻略,这些非视觉化的记录手段能帮助我们建立更立体的记忆档案。

4、如果和特别喜欢拍照出片的亲朋好友一起旅行,坦诚地沟通是很必要的。可以在旅行开始前与旅伴共同讨论、明确拍照的规则和限制,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同时约定在某些特定的景点或活动中优先以体验为主,减少拍照频率。

旅行最动人的风景不在取景器里,而在我们与世界真诚相遇的目光中。不妨就从这个假期开始,抛弃“出片”的执念,让旅行成为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而不仅仅是别人眼中的风景照。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美航班即将剧变!但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
BBC:中共四中全会释出的三个讯息
川普骂“史上最烂照片” 《时代》封面换了张帅照
Katy Perry公开与加拿大前总理恋情:看完表演两人牵手出门
从坟墓里伸出的指控再次指向安德鲁王子,爆出新一波丑闻




24小时讨论排行

加州州长纽森承认:正考虑2028年竞选美国总统
普丁大赞无敌!俄成功试射"海燕"新型核动力巡弋飞弹
稀土真的是中国卡美国西方脖子的“核选项”吗?
28秒穿越死亡线 解放军首曝机器狼抢滩杀敌画面
北京三里屯“勇士”再现 挂布条痛斥共产党“邪教”
经济学人:一旦美国撒手不管 台湾能有什么B计划?
美不课中国100%关税,北京延后管制稀土、买黄豆
班农指川普将“做多一届总统”:内部圈子已有计划
拆白宫东翼化为瓦砾! 川普“豪宴厅”募资名单曝光
痛批川普是「暴君」贺锦丽:我可能再战白宫!
中国女行李箱猛撞日本男 她竟冷漠离开 后续演变成…
贝森特预计:中国稀土管制会延后1年实施
剑指中国!川普组建“黄金舰队” 考虑重拾“战舰概念”
安华调侃川普"爱破坏规矩" 川普秒回1句全场爆笑
共军最新航母被看扁?美退将:战力不及"美军50年老航母"
美中谈判"几乎完成协议",美贸易代表:可交川习签署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出片式旅行”,正在毁掉当代人的假期......

科普中国 2025-10-03 20:05:47

此时正值国庆假期,在热门的旅游景区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对情侣站在风景如画的湖边,并没有沉醉于微风拂面的惬意,而是忙着调整角度、摆好姿势,只为拍出一张能收获无数点赞的“人生照片”;

一家人来到历史悠久的古迹前,匆匆浏览后便开始轮流合影打卡,直到回程车上才发觉,古迹的名字和历史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

……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片”似乎成了旅行的意义。相机或手机在旅途中的地位已经不可或缺,随处可见高举着镜头“扫摄”周边风景的人。有人会为了拍出一张满意的照片,在网红机位排队等待两小时;也有人放弃了旅途中的当地美食,选择随便吃点赶紧回酒店修图发帖。

当“出片式旅行”成为一种潮流,旅行的意义也与以前截然不同:有声音说,我们正在共同打造一种很新的旅行方式,由旅行中“在场”的人拍照出片,存在于媒体中的平台世界能共同参与;但也有声音认为,这种拍照优先,“人和风景之间始终隔着一层镜头”的旅行方式,不仅让人掉进“精装朋友圈,毛坯旅行体验”的陷阱,更令旅行本身变得碎片化。

为何我们对拍照打卡会有执念?

如今,旅行者在规划行程时,也往往会把拍摄地点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有些地方之所以成为网红旅游地,正是因为那里容易拍出好看的照片。景点和商家也投入其中,打造层出不穷的网红打卡点。

当我们执着于“旅行出片”,到底是在执着什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动因体系。

从自我呈现理论的角度来说,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平台放大了人们理想化自我呈现的需求——人们精心策划每张旅行照的拍摄角度、细节和文案,希望通过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进行互动,来构建理想化的虚拟人格。

网友们经常把节假日期间的朋友圈比喻为“旅游摄影大赛”,精拍精修的各种九宫格展示,既是一种摄影水平的“暗中 PK”,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拍摄者的经济实力和审美选择(旅行目的地和拍摄点的构思)。

图源:某社交平台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观点,从而获得自我定位和满足感,而“出片式旅行”能获得他人的关注、点赞和评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地位。

更深层的动机来自身份认同的需求。我们处在一个流动性强的现代社会,随着社群纽带的弱化,人们迫切需要一些可视化的符号,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符合某个群体规范。而旅行照片在这种情境下,也充当了“社交货币”的功能。

当旅行的意义,被“过度出片”消解

当拍照打卡成为旅行中过于重要的目标时,人们的感知也变得分散和碎片化,逐渐淡化在场的整体感受与欣赏能力。

在一些“打卡圣地”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旅游者只是忙于寻找可拍摄点,拍完之后立刻离开,并没有更多的体验;甚至是明明身处现场,却不在意眼前的美景,而只是忙着修图上传到社交平台。

“出片式旅行”最直接的负面影响,也体现在关系层面。许多情侣在旅途中因为拍照频率和拍摄水平发生争执;家庭出游时,长辈想要“全家福”,而年轻一代忙着拍摄个人网红照,原本温馨的旅途演变成了代际审美冲突现场。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旅行是一个综合体验的过程,当我们被“出片”的执念挟持,注意力分配失衡会带来隐性副作用。比如,拍照而花费很长时间找角度、摆姿势,就很容易忽略掉那些大自然带来的触动:山水之间的光影变化、树木和花草的清香、丛林深处的湿润空气和鸟鸣。而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场景,远比精心摆拍的画面更具生命力。

此外,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专注于拍照时,大脑负责理性思考和计划执行的区域活跃,而本应主导情感体验的区域则相对抑制。这意味着过度投入影像创作会干扰人对环境的直觉感知——当全部注意力都被取景框吸引,大脑会错配认知资源,这就解释了为何很多人身处壮美景色中却浑然不觉。

旅行是由探索精神和好奇心驱动的行为,但当旅行本身承受了过多的社交压力,就容易带上“功利化表演”的性质,甚至造成危害。例如近些年,游客为了拍照破坏文物、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人为了“出片”不惜以身涉险,不仅损害公共资源,也让个体沦为算法流量的傀儡。

图源:某社交平台

拍摄角度和风格的同质化,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趋势。不知大家有没有发觉:打开社交平台的旅行话题标签,满屏都是高度相似的视觉符号:托腮看海的背影、伸手托举太阳/建筑物/云彩的姿态、坐在台阶上的侧颜特写、双人用手臂在头顶比心……,大家用惯了流行的“拍照模板”,有个性的画面越来越少。

这样的趋势令人感到可惜:当我们习惯了用“公式化”的视觉语言表达时,也就自动放弃了观察世界和表达感受的原创视角。

如何维持“体验”和“出片”的平衡?

如果你希望既能用镜头记录旅行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能充分享受旅行中每个当下的快乐,可以试试这些方式,有助于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1、出发前,把“优先级清单”具体化,规定自己要亲身参与的体验项目放在首位。例如:参观博物馆时先看展品再拍照,徒步时先完成特定里程再到观景台留念。这样能保证核心体验不被打断,又能自然产生值得记录的精彩瞬间。

2、采用“限时拍照法”,给自己规定拍摄照片的数量,迫使自己在按快门前进行价值判断:这是否是真正有意义的画面?这个决定过程本身就在训练审美眼光。同时,可以尝试禁用自动模式,手动调节参数的过程能让人重新审视光影关系。关闭设备的快门音效,有助于减少干扰,让你更专注地聆听环境声音。

3、有许多种方式可以记录旅途,不要局限在拍照上。可以用录音笔采集市井叫卖声、海浪拍岸声;或是收集门票存根制作成三维立体手账;用速写本勾勒建筑轮廓。喜欢敲章打卡的人,可以提前搜一下目的地的敲章攻略,这些非视觉化的记录手段能帮助我们建立更立体的记忆档案。

4、如果和特别喜欢拍照出片的亲朋好友一起旅行,坦诚地沟通是很必要的。可以在旅行开始前与旅伴共同讨论、明确拍照的规则和限制,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同时约定在某些特定的景点或活动中优先以体验为主,减少拍照频率。

旅行最动人的风景不在取景器里,而在我们与世界真诚相遇的目光中。不妨就从这个假期开始,抛弃“出片”的执念,让旅行成为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而不仅仅是别人眼中的风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