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逆转!中国结婚人数,突然反弹了

逆转!中国结婚人数,突然反弹了

文章来源: 国民经略 于 2025-08-04 03:38:3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婚育是人生大事,也是国之大事。

日前,民政部披露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结婚登记353.9万对,离婚人数133.1万对,分别增加10.9万对、5.7万对。

要知道,就在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创下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历史最低之后,结婚人数突然迎来反弹,2025年全年结婚人数有望正增长。

释放了什么信号?能否带动出生人口逆转?

01

结婚人数为何突然反弹?

就在今年一季度,结婚人数还一度同比下降,延续下行走势,二季度陡然大增,出乎许多人意外。

从历年经验来看,一季度横跨春节,历来是全年结婚高峰;二季度因为外出务工,加之缺少长假,一般都是结婚低峰。

今年却反其道而行之,二季度结婚人数大增26.9万对,不仅对冲一季度的降幅(-15.9万对),且带动上半年合计增加10.9万对。

这背后的原因,既有“双春年”等文化民俗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政策带来的变数。

去年是“无春年”,今年则是“双春年”,民间素有“无春不结婚”、“双春结二婚”之说,不管信不信,它的确能左右部分人的结婚决策。

就此而言,今年新增的结婚人数,部分来自于去年的推迟结婚,但这仍不足以解释二季度何以陡然大增。

与文化民俗因素相比,政策的影响更为深远:结婚正在步入“零门槛”时代。

日前,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开始施行,祭出“结婚全国通办+取消户口本”的组合拳。

这被视为取消9元结婚登记费之后的又一大动作,结婚自此畅通无阻,不再存在任何政策层面的障碍。

全国通办,意味着结婚不用再回老家,打破地域、户籍限制,而此前必须在一方户籍地才能办理。

取消户口本,意味着只要一张身份证,随时随地都能登记结婚,过去因父母反对或高额彩礼受阻的情形不复存在。

可以看到,连音乐节都成了结婚登记地。有地方民政部门入驻音乐节,提供现场结婚登记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选择的实施时机恰到好处,5月10日落地,随后就是结婚高峰的520,政策的刺激效应第一时间得到释放。

这从人口流动大市的结婚走势就可见一斑。

今年二季度,广州结婚对数就同比增加7471对、增速高达39.9%,大多数都是跨省市登记人员。

结婚是生育的“前摇”动作,结婚人数历来被视为出生人口的先行指标。

鼓励结婚就是鼓励生育,上一年的结婚人数,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出生人口。

当然,政策带来的只是松绑,犹如放开生育初期的补偿效应,能否持续,能否真正逆转婚育意愿下降的现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02

离婚人数为何也增加了?

今年上半年,增长的不只是结婚人数,离婚人数也出现反弹,且增幅(4.5%)高于结婚人数(3.2%)。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结婚人数,涵盖一婚二婚乃至三婚,但离婚只是登记离婚人数,未包括诉讼离婚。

就在日前,官方发布2024年统计公报,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依法办理离婚手续351.3万对,以此推算真实的离结比为57.5%。

数据显示,351万对离婚人数中,包括民政部门登记离婚262.2万对,以及法院判决、调解离婚89.1万对。

要知道,过去几年,全国离婚人数一度出现大降,离结比一度创下新低,但这两年走势开始反转,原因何在?

最直观的原因是,离婚冷静期的政策效力有所消退。

结婚没有门槛,离婚却有限制。30天离婚冷静期制度于2021年开始实施,即使双方同意离婚,也要等待30天的冷静期。

受政策影响,2021年、2022年离婚人数大幅腰斩,从此前最高的470万对一度降到284万对,回到10多年之前水平。

然而,任何政策都存在两面性。离婚冷静期固然遏制了“冲动离婚”,但对于因感情破裂或因家暴而离婚的,却适得其反。

这从数据可见一斑。过去几年,协议离婚比例有所降低,但诉讼离婚却一度从24%增加到28%。

正如人们不会因为结婚容易而随意结婚,同样不会因为离婚困难而后退。

相比政策,更重要的是婚育环境变了。

横亘在结婚面前的难题,一方面是婚姻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则是单身社会和低欲望社会的盛行。

同理,离婚之所以走高,既有从集体社会到个体社会的结构之变,也有“凑合过”、“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等传统观念的瓦解,更有经济等大环境的影响。

其实,相比于回升的离婚率,更要警惕的是结婚率持续走低——

如果连婚都不结了,自然没有离婚的可能,更不用说生娃了。

03

从“催婚”到“催生”,堪称国家级工程。

婚姻、生育不只是家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

它关乎个体幸福,更关乎人口世代更替、社会结构稳定、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未来。

因此,从国家到地方,无不将婚育视为“一号工程”,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更是被视为“一把手工程”。

就在上周,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根据《国家级“催生”》一文,这是史无前例的大招,也是国家首次大规模向普通居民发钱。

虽然金额多少存在争议,但这是从松绑生育到全面刺激的信号。

事实上,刺激婚育,不只是一个政策,而是形成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文化支持等一揽子“组合拳”。

在婚育假期方面,全国已有28个省份明确延长婚假,最高30天,而产假普遍延长至158天及以上,以及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

在教育方面,此前国常会透露,推进学前教育免费制度,这意味着12年免费教育即将形成,只有高中尚未覆盖。

在政策层面,除了零门槛结婚外,多地对“未婚生子”敞开大门,生育登记不再以婚姻为前提,新生儿上户口不再以结婚证为条件。

在补贴层面,无论是此前的子女教育个税抵扣,还是此番的育儿真金白银补贴,都意味着一个新的政策共识:全民补贴有孩家庭。

当然,任何政策都不会一蹴而就,指望一两个政策就能迅速扭转婚育也不现实,这是一项长期工程。

鼓励婚育,需要国家级的重视,更需要长期主义;不在于逆转,而在于托底和对冲,以时间换空间。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3)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美航班即将剧变!但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
BBC:中共四中全会释出的三个讯息
川普骂“史上最烂照片” 《时代》封面换了张帅照
Katy Perry公开与加拿大前总理恋情:看完表演两人牵手出门
从坟墓里伸出的指控再次指向安德鲁王子,爆出新一波丑闻




24小时讨论排行

普丁大赞无敌!俄成功试射"海燕"新型核动力巡弋飞弹
加州州长纽森承认:正考虑2028年竞选美国总统
稀土真的是中国卡美国西方脖子的“核选项”吗?
28秒穿越死亡线 解放军首曝机器狼抢滩杀敌画面
北京三里屯“勇士”再现 挂布条痛斥共产党“邪教”
经济学人:一旦美国撒手不管 台湾能有什么B计划?
美不课中国100%关税,北京延后管制稀土、买黄豆
痛批川普是「暴君」贺锦丽:我可能再战白宫!
拆白宫东翼化为瓦砾! 川普“豪宴厅”募资名单曝光
班农指川普将“做多一届总统”:内部圈子已有计划
中国女行李箱猛撞日本男 她竟冷漠离开 后续演变成…
贝森特预计:中国稀土管制会延后1年实施
剑指中国!川普组建“黄金舰队” 考虑重拾“战舰概念”
美中谈判"几乎完成协议",美贸易代表:可交川习签署
仅隔半小时!美军2机"在南海连环坠毁",5机组员全获救
共军最新航母被看扁?美退将:战力不及"美军50年老航母"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逆转!中国结婚人数,突然反弹了

国民经略 2025-08-04 03:38:33

婚育是人生大事,也是国之大事。

日前,民政部披露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结婚登记353.9万对,离婚人数133.1万对,分别增加10.9万对、5.7万对。

要知道,就在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创下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历史最低之后,结婚人数突然迎来反弹,2025年全年结婚人数有望正增长。

释放了什么信号?能否带动出生人口逆转?

01

结婚人数为何突然反弹?

就在今年一季度,结婚人数还一度同比下降,延续下行走势,二季度陡然大增,出乎许多人意外。

从历年经验来看,一季度横跨春节,历来是全年结婚高峰;二季度因为外出务工,加之缺少长假,一般都是结婚低峰。

今年却反其道而行之,二季度结婚人数大增26.9万对,不仅对冲一季度的降幅(-15.9万对),且带动上半年合计增加10.9万对。

这背后的原因,既有“双春年”等文化民俗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政策带来的变数。

去年是“无春年”,今年则是“双春年”,民间素有“无春不结婚”、“双春结二婚”之说,不管信不信,它的确能左右部分人的结婚决策。

就此而言,今年新增的结婚人数,部分来自于去年的推迟结婚,但这仍不足以解释二季度何以陡然大增。

与文化民俗因素相比,政策的影响更为深远:结婚正在步入“零门槛”时代。

日前,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开始施行,祭出“结婚全国通办+取消户口本”的组合拳。

这被视为取消9元结婚登记费之后的又一大动作,结婚自此畅通无阻,不再存在任何政策层面的障碍。

全国通办,意味着结婚不用再回老家,打破地域、户籍限制,而此前必须在一方户籍地才能办理。

取消户口本,意味着只要一张身份证,随时随地都能登记结婚,过去因父母反对或高额彩礼受阻的情形不复存在。

可以看到,连音乐节都成了结婚登记地。有地方民政部门入驻音乐节,提供现场结婚登记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选择的实施时机恰到好处,5月10日落地,随后就是结婚高峰的520,政策的刺激效应第一时间得到释放。

这从人口流动大市的结婚走势就可见一斑。

今年二季度,广州结婚对数就同比增加7471对、增速高达39.9%,大多数都是跨省市登记人员。

结婚是生育的“前摇”动作,结婚人数历来被视为出生人口的先行指标。

鼓励结婚就是鼓励生育,上一年的结婚人数,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出生人口。

当然,政策带来的只是松绑,犹如放开生育初期的补偿效应,能否持续,能否真正逆转婚育意愿下降的现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02

离婚人数为何也增加了?

今年上半年,增长的不只是结婚人数,离婚人数也出现反弹,且增幅(4.5%)高于结婚人数(3.2%)。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结婚人数,涵盖一婚二婚乃至三婚,但离婚只是登记离婚人数,未包括诉讼离婚。

就在日前,官方发布2024年统计公报,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依法办理离婚手续351.3万对,以此推算真实的离结比为57.5%。

数据显示,351万对离婚人数中,包括民政部门登记离婚262.2万对,以及法院判决、调解离婚89.1万对。

要知道,过去几年,全国离婚人数一度出现大降,离结比一度创下新低,但这两年走势开始反转,原因何在?

最直观的原因是,离婚冷静期的政策效力有所消退。

结婚没有门槛,离婚却有限制。30天离婚冷静期制度于2021年开始实施,即使双方同意离婚,也要等待30天的冷静期。

受政策影响,2021年、2022年离婚人数大幅腰斩,从此前最高的470万对一度降到284万对,回到10多年之前水平。

然而,任何政策都存在两面性。离婚冷静期固然遏制了“冲动离婚”,但对于因感情破裂或因家暴而离婚的,却适得其反。

这从数据可见一斑。过去几年,协议离婚比例有所降低,但诉讼离婚却一度从24%增加到28%。

正如人们不会因为结婚容易而随意结婚,同样不会因为离婚困难而后退。

相比政策,更重要的是婚育环境变了。

横亘在结婚面前的难题,一方面是婚姻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则是单身社会和低欲望社会的盛行。

同理,离婚之所以走高,既有从集体社会到个体社会的结构之变,也有“凑合过”、“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等传统观念的瓦解,更有经济等大环境的影响。

其实,相比于回升的离婚率,更要警惕的是结婚率持续走低——

如果连婚都不结了,自然没有离婚的可能,更不用说生娃了。

03

从“催婚”到“催生”,堪称国家级工程。

婚姻、生育不只是家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

它关乎个体幸福,更关乎人口世代更替、社会结构稳定、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未来。

因此,从国家到地方,无不将婚育视为“一号工程”,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更是被视为“一把手工程”。

就在上周,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根据《国家级“催生”》一文,这是史无前例的大招,也是国家首次大规模向普通居民发钱。

虽然金额多少存在争议,但这是从松绑生育到全面刺激的信号。

事实上,刺激婚育,不只是一个政策,而是形成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文化支持等一揽子“组合拳”。

在婚育假期方面,全国已有28个省份明确延长婚假,最高30天,而产假普遍延长至158天及以上,以及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

在教育方面,此前国常会透露,推进学前教育免费制度,这意味着12年免费教育即将形成,只有高中尚未覆盖。

在政策层面,除了零门槛结婚外,多地对“未婚生子”敞开大门,生育登记不再以婚姻为前提,新生儿上户口不再以结婚证为条件。

在补贴层面,无论是此前的子女教育个税抵扣,还是此番的育儿真金白银补贴,都意味着一个新的政策共识:全民补贴有孩家庭。

当然,任何政策都不会一蹴而就,指望一两个政策就能迅速扭转婚育也不现实,这是一项长期工程。

鼓励婚育,需要国家级的重视,更需要长期主义;不在于逆转,而在于托底和对冲,以时间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