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清华教授:这届大学生如何拥抱被AI赋能的大学?

清华教授:这届大学生如何拥抱被AI赋能的大学?

文章来源: 神经漫游记 于 2025-07-30 09:34:1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

而且,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职业状况来预测十年后的就业形势。

我们可以脑洞大开地思考, 2030年时会有很多新兴岗位涌现。

我有一个观察,

未来与关怀、关爱有关的岗位,以及那些需要人际互动、人际接触的岗位,将会越来越稀缺,或者说越来越有价值。

尽管今天有具身智能,但我仍然觉得在接下来的阶段,这类岗位会更有比较优势。我们也需要构建一个有效性更强的市场,使这些岗位的回报率更高一点,让更多人愿意投入这些工作。

另外,老龄化会创造很多新的岗位。

我认为人们需要为退休后的转型做好准备。20多岁的时候,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就业、为创业准备,当一个人60多岁,他做了很多贡献,希望过上一个有意义的,很有延伸性的老年生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教育,来为这一阶段做准备?

比如说,一个人有好多阅历,他希望系统地学一学表达、写作,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再比如,有的人想学习如何与小孩子相处。面对这些再教育和提升的需求,谁来提供这样的服务呢?我觉得也会需要岗位。

还有,企业对“AI+伦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大。这是个很有含金量的工作。不是说一个人是个善人,他就很会去做有伦理的事情。

为善也需要善为,这都需要专业技能,需要战略设计,还需要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将是未来新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向。

我比较乐观地感觉2030年会有很多新岗位,学校要为这些岗位的人才培养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更加面向未来思考,而不是盯着现在。

毕竟,今天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十年前都并不存在。

?

AI 正在重塑教育模式



今年上半年我看到一些视频,一位美国老师发现学生都在用 AI做作业,表示很愤怒,但我认为,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作业本身。

作业应该是一种训练,包括在大学里的考试,不应是选拔性的,而应发挥更多的教育性。

大学必须意识到,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方式是时候发生改变了。

我们设想一下,未来一两年内,大学里的考试会变成什么样?

或许是项目型的评价,或许以团队为单位打分

,而不再单纯给其中的每个个体打分,因为在职场中,工作都是团队一起来进行的。另外,

口试形式也可能回归

,学生要把知识掰开揉碎地将给老师听,并能够应对老师的追问。这些形式都有可能成为未来考试的主流。

所以,我们要思考,是不是应该先对作业、考试,甚至学位论文进行调整,使其适应 AI 时代的需求。不能仅仅以“学生作弊”“学生怎么能这样对待我的作业”来回应,简单放过这个很严肃的话题。

茨威格的历史随笔集《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有一篇专门讲述《马赛曲》的创作。某个晚上,一位叫鲁日的军官如神附体,写出了这部杰作,他一生中也没有再创造出其他好的作品。

假设鲁日出现在2025年,他会被我们使劲质问,是不是借用了AI?是不是作弊了?

《马赛曲》的作者鲁日·德·李尔在某个夜间灵光乍现,创作此曲

2025年人们对“原创”的理解,和茨威格写这本书的时候,和《马赛曲》创作的时候有极大的不同。今天人们到底怎么看待“原创”?延伸到教育的问题,或许将来我们的作业和考试都应该把“使用AI”作为一个前提,就跟带计算器去考试一样,而不是唯恐避之不及。

此外,老师的AI素养,甚至是AI的价值观,对教育未来样貌的影响是很大的。至于我个人,结合我在大学教授的课程,比如领导力,它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还涉及到个人的品格,这些方面不是笔试能评判出来的。

我最喜欢布置的作业是“行动学习”,在行动学习中,你使用任何工具都是具有合理性的。

甚至AI本身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同伴、同事。所以我很鼓励我的学生成为 AI的co-learner,成为一个平等的共同学习者。

AI时代,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我喜欢用英文里“computer”这个词的词意变化当例子,1960年代之前,“computer”指的是那些擅长计算的“计算员”,随着计算机逐渐普及,力量不断强大,“computer”就从“人”变成了一种“机器”。

回过头看“教师”,未来这个名字也许不变,但是他的成分,他每天生活、工作的样貌,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或许,教师“设计者”的角色会越来越重。

老师和学生,可能会更像《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之间“问和答”的关系

,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解知识、学生记笔记”的模式,

而是随时问、随时答,有见解、有洞察,

对老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变化是,

可能会有很多并非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工作中来。

现在北美大学中,体育教练是很有影响力的角色,还有艺术社团的指导者、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顾问,再比如领导力训练的导师,也都非常重要。未来这些老师可能不再局限于课程教学,

而是通过更多的“活动”来引导学生

。这些活动的指导者虽然可能没有学科理论背景,没有博士学位,但他们也要经过专业训练,拥有相关资质。他们可能会在未来的校园中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

未来大学可能会更多地采用小规模或一对一教学,对老师的需求量也会增大。如果有人担心教师将来无事可做,甚至感到恐慌和焦虑,我认为这种想法离我们对未来的想象还很远。但如果认为教师仍能以目前的方式迎接未来,我认为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一定要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一方面他的成分要变,另一方面,他的技能组合,包括对他的训练也要变。

而且我觉得,

未来业界将有更多人参与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中。

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学校请他们做讲座,或校企合作开设课程的形式,但我认为这种合作未来会加深。让我们大胆设想,也许有些阶段的学习,就应该在企业中发生。

大概二十多年前,某家公司推出过自己的资质证书,证明持有者具备某种能力,类似于经过训练营后的认证。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这种证书可能成为让产学之间更好衔接的一种方式。

传统的学校教育有学位、有课程、有学期制,但是否可能出现一种新的训练模式,这种训练可以证明学生具备某种资质,比如证明他的读写能力达到了某一级别,以此增加他的职业准备度。大学老师或许不是最擅长做这种训练的人,业界可能更适合做。

甚至说,边工边学,在我心目当中是更有可持续性的一种方式。

十年前,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提出过一项教改方案,认为不要把职业和学校生活切割得太清楚,四年是学校,后面是职业,

而是在比如六年里,边工作边学习,工作和学习随时切换。

我愈发感受到,这种模式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需要拥抱新的教育模式。

我知道,像腾讯这样的企业,在产学融合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探索,为学校提供新技术、产品和工具,把这些能力用在学生的课堂上。还开设了许多面向学校的课程,比如人工智能、数据库、大数据、开发等课程。如果学生完成课程并参与实训,将获得相关的资格认证。

对学生们,尤其对大一新生来说,能够在刚刚进入校园的时候,就对企业端技术应用的实际场景有所接触,这将对他们未来四年的学习规划,以及发展方向的思考有很大帮助。

?

决断和自驱,

在未来更稀缺



过去我讲教育理念应以“器识为先”。“器识”说的是器量与见识,是判断与信仰,是格局与境界,是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包容,是君子之道。AI时代,“器识”也在发生变化。未来每个人在离开大学、走入社会时,不只是自己进入职场,

同时会带着一个很重要的身份——AI的co-learner(共同学习者)。

在大学期间,学生所学到的一身文武艺,一部分是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另一部分是自身之外的,他所能驾驭的,像“外骨骼”一样的整套“武器库”、工具库,

帮助他们在职场上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这和三五年前人们对大学的期待有很大不同。今天当你拿到录取通知书,拥抱大学的同时,你要拥抱的是一个被 AI 赋能的大学。

随着AI的到来,现在,搜索知识、辨识知识和再结构知识的能力,远比单纯记忆知识、复制知识要重要的多。

举个例子,当你学会一个知识,再讲给别人听,这个过程中包含了一种建构性的思维,新的知识跟你既有的经验之间形成了一种再结构。

今天一些仅依赖记忆的本领,比如认路、记性好,这些能力的稀缺性正在下降。现在越来越具有比较优势的能力,类似于我读过的一本书,叫《决断2秒间》,就是说一个人眼睛很“毒”,一眼就能看出某些东西不真实、不靠谱。这种决断力可能越来越稀缺,这也包含在我所说的“器识”当中。当然,这种决断力是通过知识学习、各种训练、生活所提炼出来的。这种本领非常有价值。

“器识”还包括什么呢?

我自己总结了“三感”:

第一感是“人感”。

这是我曾听一位长辈说的,你和某个人打交道,下意识就能看出他擅长什么,这种直觉就是所谓的“人感”。

第二感是“势感”。

我们总说地势高、地势低,接下来的走势、趋势是怎么样,这种“势感”也很重要。如果我们现在讨论2035年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这不是从2026年开始线性推演的过程,而是我们需要从现在起,就对大势有一种深刻的洞察与把握,这是“势感”。

第三感是“共感”。

怎样让他人和你形成更多共识、共鸣,能够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打赢一场仗,不是出于“不得不”,而是因为“我向往”,我主动去追求。这种“共感”也是“器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最根本的,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在“器识”中也很重要。

成年之后,品格和价值观已经相对成型,不像另外一些能力可以在岗位上继续提升,品格和品性相对稳定,所以挑选人才的时候肯定要更重视。

?
杨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院长;开发并主讲清华大学《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领导与团队》等精品课程;著有《企业猝死》、合著有《战略节奏》《在明明德》,译有《变革正道》《要领》《教导》《沉静领导》等。插画:邵忠

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的紧迫感,感觉今年以来,《大学的窘境与革新》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离我们越来越近。甚至有时候我感觉,

已经有两三百年成熟历史的学位制度,面对技术的挑战和演进,会有重新出发的可能。

我指的是,当你希望某个人加入到你身边一起工作的时候,你会如何评估他的能力?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能力,不是“一纸文凭”能够举证的。比如他在大三的暑假期间,真正上手去做了某些实践项目。第一,这些项目不是老师布置的,体现出他的主动性;第二,这些项目里融合了非本专业的知识,体现出他跨越学科边界的能力;第三,他可能用到了一些完全自学的工具,体现出他的学习能力。这些经历往往比文凭本身,更能激发你希望将他纳入团队的动力。

我认为有两种能力特别重要。

第一种是想象力。

成人的想象力往往不如孩子,原因在于被规训。我们从小学习不要问傻问题,不要说离经叛道的话,思维方式变得越来越结构化、理性化。但是我觉得,要找回想象力。比如,未来如果都是无人车,那么停车场会是什么样的?如果都在家工作,那么高楼大厦的密度会怎样变化?整个城市的样貌会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想象。

而想象力需要依赖我接下来说的一种能力,就是unlearn。

有时候我们需要有意地忘掉那些看似自然而然的东西。比如,我们在办学的时候,往往会按照我们读过的学校的样子去办新学校。但实际上,将来可能会发生很多超过我们现在熟悉的样貌的事情。所以,unlearn,一种刻意忘却,它会成为我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助力。

如果更聚焦一点,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能力?我认为是“自主”和“自驱”。

大学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象牙塔,它的意义在于帮助你以更有价值的方式去贡献这个社会。我记得十多年前写微信创业案例时,采访张小龙,他提到他面试的时候经常问毕业生,上学的时候都做过什么,哪些是老师让你做的,哪些是你自己主动去探索的。他对那些有好奇心,并且愿意付诸实践,有持续行动的品质看得很重。

人们都喜欢和有意义感、有目标感,并且“无须扬鞭自奋蹄”,愿意探索,会学习的人一起共事。

包括在选择大学志愿时,家人和老师可能会给你提供很多参谋。

但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做出决定,你要过上自己的人生,找回自主和自驱。

这样的话,你这一生过的就是自己的一生。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美航班即将剧变!但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
BBC:中共四中全会释出的三个讯息
川普骂“史上最烂照片” 《时代》封面换了张帅照
从坟墓里伸出的指控再次指向安德鲁王子,爆出新一波丑闻
26岁女歌手遭卖到缅甸诈骗园 器官被摘遗体被烧




24小时讨论排行

加州州长纽森承认:正考虑2028年竞选美国总统
普丁大赞无敌!俄成功试射"海燕"新型核动力巡弋飞弹
稀土真的是中国卡美国西方脖子的“核选项”吗?
28秒穿越死亡线 解放军首曝机器狼抢滩杀敌画面
北京三里屯“勇士”再现 挂布条痛斥共产党“邪教”
经济学人:一旦美国撒手不管 台湾能有什么B计划?
美不课中国100%关税,北京延后管制稀土、买黄豆
拆白宫东翼化为瓦砾! 川普“豪宴厅”募资名单曝光
班农指川普将“做多一届总统”:内部圈子已有计划
痛批川普是「暴君」贺锦丽:我可能再战白宫!
中国女行李箱猛撞日本男 她竟冷漠离开 后续演变成…
贝森特预计:中国稀土管制会延后1年实施
剑指中国!川普组建“黄金舰队” 考虑重拾“战舰概念”
安华调侃川普"爱破坏规矩" 川普秒回1句全场爆笑
仅隔半小时!美军2机"在南海连环坠毁",5机组员全获救
共军最新航母被看扁?美退将:战力不及"美军50年老航母"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清华教授:这届大学生如何拥抱被AI赋能的大学?

神经漫游记 2025-07-30 09:34:16

?

而且,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职业状况来预测十年后的就业形势。

我们可以脑洞大开地思考, 2030年时会有很多新兴岗位涌现。

我有一个观察,

未来与关怀、关爱有关的岗位,以及那些需要人际互动、人际接触的岗位,将会越来越稀缺,或者说越来越有价值。

尽管今天有具身智能,但我仍然觉得在接下来的阶段,这类岗位会更有比较优势。我们也需要构建一个有效性更强的市场,使这些岗位的回报率更高一点,让更多人愿意投入这些工作。

另外,老龄化会创造很多新的岗位。

我认为人们需要为退休后的转型做好准备。20多岁的时候,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就业、为创业准备,当一个人60多岁,他做了很多贡献,希望过上一个有意义的,很有延伸性的老年生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教育,来为这一阶段做准备?

比如说,一个人有好多阅历,他希望系统地学一学表达、写作,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再比如,有的人想学习如何与小孩子相处。面对这些再教育和提升的需求,谁来提供这样的服务呢?我觉得也会需要岗位。

还有,企业对“AI+伦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大。这是个很有含金量的工作。不是说一个人是个善人,他就很会去做有伦理的事情。

为善也需要善为,这都需要专业技能,需要战略设计,还需要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将是未来新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向。

我比较乐观地感觉2030年会有很多新岗位,学校要为这些岗位的人才培养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更加面向未来思考,而不是盯着现在。

毕竟,今天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十年前都并不存在。

?

AI 正在重塑教育模式



今年上半年我看到一些视频,一位美国老师发现学生都在用 AI做作业,表示很愤怒,但我认为,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作业本身。

作业应该是一种训练,包括在大学里的考试,不应是选拔性的,而应发挥更多的教育性。

大学必须意识到,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方式是时候发生改变了。

我们设想一下,未来一两年内,大学里的考试会变成什么样?

或许是项目型的评价,或许以团队为单位打分

,而不再单纯给其中的每个个体打分,因为在职场中,工作都是团队一起来进行的。另外,

口试形式也可能回归

,学生要把知识掰开揉碎地将给老师听,并能够应对老师的追问。这些形式都有可能成为未来考试的主流。

所以,我们要思考,是不是应该先对作业、考试,甚至学位论文进行调整,使其适应 AI 时代的需求。不能仅仅以“学生作弊”“学生怎么能这样对待我的作业”来回应,简单放过这个很严肃的话题。

茨威格的历史随笔集《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有一篇专门讲述《马赛曲》的创作。某个晚上,一位叫鲁日的军官如神附体,写出了这部杰作,他一生中也没有再创造出其他好的作品。

假设鲁日出现在2025年,他会被我们使劲质问,是不是借用了AI?是不是作弊了?

《马赛曲》的作者鲁日·德·李尔在某个夜间灵光乍现,创作此曲

2025年人们对“原创”的理解,和茨威格写这本书的时候,和《马赛曲》创作的时候有极大的不同。今天人们到底怎么看待“原创”?延伸到教育的问题,或许将来我们的作业和考试都应该把“使用AI”作为一个前提,就跟带计算器去考试一样,而不是唯恐避之不及。

此外,老师的AI素养,甚至是AI的价值观,对教育未来样貌的影响是很大的。至于我个人,结合我在大学教授的课程,比如领导力,它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还涉及到个人的品格,这些方面不是笔试能评判出来的。

我最喜欢布置的作业是“行动学习”,在行动学习中,你使用任何工具都是具有合理性的。

甚至AI本身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同伴、同事。所以我很鼓励我的学生成为 AI的co-learner,成为一个平等的共同学习者。

AI时代,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我喜欢用英文里“computer”这个词的词意变化当例子,1960年代之前,“computer”指的是那些擅长计算的“计算员”,随着计算机逐渐普及,力量不断强大,“computer”就从“人”变成了一种“机器”。

回过头看“教师”,未来这个名字也许不变,但是他的成分,他每天生活、工作的样貌,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或许,教师“设计者”的角色会越来越重。

老师和学生,可能会更像《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之间“问和答”的关系

,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解知识、学生记笔记”的模式,

而是随时问、随时答,有见解、有洞察,

对老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变化是,

可能会有很多并非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工作中来。

现在北美大学中,体育教练是很有影响力的角色,还有艺术社团的指导者、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顾问,再比如领导力训练的导师,也都非常重要。未来这些老师可能不再局限于课程教学,

而是通过更多的“活动”来引导学生

。这些活动的指导者虽然可能没有学科理论背景,没有博士学位,但他们也要经过专业训练,拥有相关资质。他们可能会在未来的校园中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

未来大学可能会更多地采用小规模或一对一教学,对老师的需求量也会增大。如果有人担心教师将来无事可做,甚至感到恐慌和焦虑,我认为这种想法离我们对未来的想象还很远。但如果认为教师仍能以目前的方式迎接未来,我认为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一定要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一方面他的成分要变,另一方面,他的技能组合,包括对他的训练也要变。

而且我觉得,

未来业界将有更多人参与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中。

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学校请他们做讲座,或校企合作开设课程的形式,但我认为这种合作未来会加深。让我们大胆设想,也许有些阶段的学习,就应该在企业中发生。

大概二十多年前,某家公司推出过自己的资质证书,证明持有者具备某种能力,类似于经过训练营后的认证。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这种证书可能成为让产学之间更好衔接的一种方式。

传统的学校教育有学位、有课程、有学期制,但是否可能出现一种新的训练模式,这种训练可以证明学生具备某种资质,比如证明他的读写能力达到了某一级别,以此增加他的职业准备度。大学老师或许不是最擅长做这种训练的人,业界可能更适合做。

甚至说,边工边学,在我心目当中是更有可持续性的一种方式。

十年前,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提出过一项教改方案,认为不要把职业和学校生活切割得太清楚,四年是学校,后面是职业,

而是在比如六年里,边工作边学习,工作和学习随时切换。

我愈发感受到,这种模式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需要拥抱新的教育模式。

我知道,像腾讯这样的企业,在产学融合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探索,为学校提供新技术、产品和工具,把这些能力用在学生的课堂上。还开设了许多面向学校的课程,比如人工智能、数据库、大数据、开发等课程。如果学生完成课程并参与实训,将获得相关的资格认证。

对学生们,尤其对大一新生来说,能够在刚刚进入校园的时候,就对企业端技术应用的实际场景有所接触,这将对他们未来四年的学习规划,以及发展方向的思考有很大帮助。

?

决断和自驱,

在未来更稀缺



过去我讲教育理念应以“器识为先”。“器识”说的是器量与见识,是判断与信仰,是格局与境界,是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包容,是君子之道。AI时代,“器识”也在发生变化。未来每个人在离开大学、走入社会时,不只是自己进入职场,

同时会带着一个很重要的身份——AI的co-learner(共同学习者)。

在大学期间,学生所学到的一身文武艺,一部分是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另一部分是自身之外的,他所能驾驭的,像“外骨骼”一样的整套“武器库”、工具库,

帮助他们在职场上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这和三五年前人们对大学的期待有很大不同。今天当你拿到录取通知书,拥抱大学的同时,你要拥抱的是一个被 AI 赋能的大学。

随着AI的到来,现在,搜索知识、辨识知识和再结构知识的能力,远比单纯记忆知识、复制知识要重要的多。

举个例子,当你学会一个知识,再讲给别人听,这个过程中包含了一种建构性的思维,新的知识跟你既有的经验之间形成了一种再结构。

今天一些仅依赖记忆的本领,比如认路、记性好,这些能力的稀缺性正在下降。现在越来越具有比较优势的能力,类似于我读过的一本书,叫《决断2秒间》,就是说一个人眼睛很“毒”,一眼就能看出某些东西不真实、不靠谱。这种决断力可能越来越稀缺,这也包含在我所说的“器识”当中。当然,这种决断力是通过知识学习、各种训练、生活所提炼出来的。这种本领非常有价值。

“器识”还包括什么呢?

我自己总结了“三感”:

第一感是“人感”。

这是我曾听一位长辈说的,你和某个人打交道,下意识就能看出他擅长什么,这种直觉就是所谓的“人感”。

第二感是“势感”。

我们总说地势高、地势低,接下来的走势、趋势是怎么样,这种“势感”也很重要。如果我们现在讨论2035年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这不是从2026年开始线性推演的过程,而是我们需要从现在起,就对大势有一种深刻的洞察与把握,这是“势感”。

第三感是“共感”。

怎样让他人和你形成更多共识、共鸣,能够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打赢一场仗,不是出于“不得不”,而是因为“我向往”,我主动去追求。这种“共感”也是“器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最根本的,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在“器识”中也很重要。

成年之后,品格和价值观已经相对成型,不像另外一些能力可以在岗位上继续提升,品格和品性相对稳定,所以挑选人才的时候肯定要更重视。

?
杨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院长;开发并主讲清华大学《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领导与团队》等精品课程;著有《企业猝死》、合著有《战略节奏》《在明明德》,译有《变革正道》《要领》《教导》《沉静领导》等。插画:邵忠

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的紧迫感,感觉今年以来,《大学的窘境与革新》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离我们越来越近。甚至有时候我感觉,

已经有两三百年成熟历史的学位制度,面对技术的挑战和演进,会有重新出发的可能。

我指的是,当你希望某个人加入到你身边一起工作的时候,你会如何评估他的能力?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能力,不是“一纸文凭”能够举证的。比如他在大三的暑假期间,真正上手去做了某些实践项目。第一,这些项目不是老师布置的,体现出他的主动性;第二,这些项目里融合了非本专业的知识,体现出他跨越学科边界的能力;第三,他可能用到了一些完全自学的工具,体现出他的学习能力。这些经历往往比文凭本身,更能激发你希望将他纳入团队的动力。

我认为有两种能力特别重要。

第一种是想象力。

成人的想象力往往不如孩子,原因在于被规训。我们从小学习不要问傻问题,不要说离经叛道的话,思维方式变得越来越结构化、理性化。但是我觉得,要找回想象力。比如,未来如果都是无人车,那么停车场会是什么样的?如果都在家工作,那么高楼大厦的密度会怎样变化?整个城市的样貌会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想象。

而想象力需要依赖我接下来说的一种能力,就是unlearn。

有时候我们需要有意地忘掉那些看似自然而然的东西。比如,我们在办学的时候,往往会按照我们读过的学校的样子去办新学校。但实际上,将来可能会发生很多超过我们现在熟悉的样貌的事情。所以,unlearn,一种刻意忘却,它会成为我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助力。

如果更聚焦一点,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能力?我认为是“自主”和“自驱”。

大学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象牙塔,它的意义在于帮助你以更有价值的方式去贡献这个社会。我记得十多年前写微信创业案例时,采访张小龙,他提到他面试的时候经常问毕业生,上学的时候都做过什么,哪些是老师让你做的,哪些是你自己主动去探索的。他对那些有好奇心,并且愿意付诸实践,有持续行动的品质看得很重。

人们都喜欢和有意义感、有目标感,并且“无须扬鞭自奋蹄”,愿意探索,会学习的人一起共事。

包括在选择大学志愿时,家人和老师可能会给你提供很多参谋。

但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做出决定,你要过上自己的人生,找回自主和自驱。

这样的话,你这一生过的就是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