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啥是佩奇:一场城市精英主义对乡村的虚假想象(图/视频)

啥是佩奇:一场城市精英主义对乡村的虚假想象

文章来源: 沸腾 于 2019-01-18 21:55:2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城乡之间存在隔膜但也有真实的互动,小城市都在忽悠农民进城买房,哪里还找不到一个认识小猪佩奇的人。




▲图片来自短片《啥是佩奇》。



文 | 张丰

一大早就被《啥是佩奇》的短片刷屏了。在我的朋友圈里,至少有三位表示感动。我认真看了一遍,很遗憾,这部片子并没有感动我。

原因大概在于,我对《小猪佩奇》并不熟悉,只是两年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了解过,而我又对短片中那个假设的北方农村场景太熟悉了。




从叙事的角度看,这个短片还是非常精巧的。在乡村的老头盼望儿子带着孙子一起回家过年,电话中他问儿子,孙子想要什么样的礼物,答案是“佩奇”,这可难坏了这位农村老大爷,他不知道佩奇为何物,于是,就开始了“寻找佩奇”的过程。

这个叙事的基础,建立在城乡鸿沟和信息鸿沟的基础之上。

一、短片夸大了城乡鸿沟

农村老人不知道城市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这其实很符合逻辑。即使在城市,如果不是陪伴孩子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小猪佩奇。

但是,城里人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搜索,很快找到这个答案。农村老人的另一个“落后”之处,是可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所以,短片中的老人,和自己的儿子、孙子之间,存在一种双重的隔膜。

这个逻辑是大致成立的,但是问题在于,为了突出戏剧效果,短片把这种鸿沟严重夸大了。

现实是,智能手机在农村已经非常普及,在我老家(同样的河南农村)的村子里,尽管也有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但是60岁以下的人,使用智能手机已经相当普遍。

村里有一个微信群,人们在这里抢红包和发表情包的劲头,和城里的白领没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微信群里既有不少在村里生活的人,也有一些在外打工者,移动互联网的进步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

如果一个不上网的老年人,想搞清楚“啥是佩奇”,并不需要费那么大波折,他只要向稍微年轻一点的人询问就行。

二、这样的“乡村”并不具备普遍性

《啥是佩奇》的一个问题,就是假设农村中已经没有“稍微年轻的人”,所以片子里出现的,都是牲畜、柴火、炊烟和老年人,以及要对大家进行智能手机培训的高音喇叭,这个场景是相当荒诞的。

这完全是一种假想。既然老人的儿子可以开车回到村里,别的车也一定可以。短片中那辆汽车,车牌是“豫F”开头,显示地点是在河南鹤壁。鹤壁在河南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它有山,过去也产煤。

但是鹤壁又是非常小的城市,恰恰缺乏“城乡对比”,从鹤壁市区到下面的农村,其实相当方便,那里的“山村”并不是这种隔绝状态。

在短片的导演看来,乡村既是全方位落后的,也是与世隔绝的。所以,在那个老头心中,在城里当过保姆的就会成为一个权威。

因为保姆去过城市,就意味着见多识广。这样的状况,可能在一些真正偏远的山村存在,在“北方农村”却并不具备普遍性。

城乡之间,尤其是乡村和小城市之间的互动,是真实存在的,小城市都在忽悠农民进城买房,哪里还存在真正的“隔绝”。

三、《啥是佩奇》塑造了一个丧失话语、始终沉默的乡村

城乡差别,当然也会有隔膜,但是却不是这种表面的、无理性的隔绝。

事实上可能相反,乡村往往表现出对城市时时刻刻地模仿。比如跳广场舞以及对微信红包的熟练运用。

而此前媒体有报道过乡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塑料袋这种工业社会才有的垃圾,在乡村处处可见。被城市驱逐的污染强的小作坊,也早已慢慢转移到乡村。

这才是乡村的真实情况:它不是与世隔绝的,事实上存在一种“单向的流通”,城里淘汰的东西,会进入乡村;城里出现的隐疾,在乡村会被放大。

乡村的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和城市对立的“另一个世界”,而在于它可能常常处在城乡关系中沉默的、丧失话语权的一方。

《啥是佩奇》对乡村的想象,是刻板而简陋的,也是忸怩作态的。最后那一句,让农村人都跑到城里去看“佩奇”,其实倒隐含着对乡村的文化“霸权”:农村什么都没有了,连真正的猪,也变得没有意义。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2)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习近平“巨字小抄”被拍到 川习会低头念稿 上面写着....
手机时代被抛弃的诺基亚,为何被黄仁勋重新捡起?
中纪委国家监委发布:这些公务员不得批准辞去公职
谷歌前CEO:当年李鸿章访美被震 如今外国人来华受惊
1.8米的习近平与1.9米的川普一般高?外界议论纷纷




24小时讨论排行

又一位!顶级芯片和机器人专家从瑞典回到中国
卡戴珊公开质疑美国登月造假,NASA局长急了
梅根终究没有抵挡诱惑,“独立女性”形象破碎成为笑话
“郑智化事件”:残障人士应“受助感恩”还是平等参与?
厅官的奢靡人生:3480万现金给女友买别墅银行拒存
特朗普称将下令美航母改回蒸汽弹射,专家解析
大裤裆沟、擦屁股岭…为什么东北地名这么直白?
5岁女童被砸身亡,为何找不出责任方?
白酒信仰彻底崩了:五粮液利润下滑65%
美国或打击委内瑞拉境内军事目标,逼马杜罗下台
消息人士:无视美方施压,印度恢复采购俄石油
刷到一个又一个假视频后,我不敢相信互联网了
喝酒聊芯片大单?黄仁勋约三星、现代会长吃炸鸡
邓亚萍在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开讲:“我不是催大家卷”
杨振宁:三四十年之后,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罗曼史
最懂松弛的北京中产,在内蒙玩得太“土”了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啥是佩奇:一场城市精英主义对乡村的虚假想象

沸腾 2019-01-18 21:55:21

城乡之间存在隔膜但也有真实的互动,小城市都在忽悠农民进城买房,哪里还找不到一个认识小猪佩奇的人。




▲图片来自短片《啥是佩奇》。



文 | 张丰

一大早就被《啥是佩奇》的短片刷屏了。在我的朋友圈里,至少有三位表示感动。我认真看了一遍,很遗憾,这部片子并没有感动我。

原因大概在于,我对《小猪佩奇》并不熟悉,只是两年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了解过,而我又对短片中那个假设的北方农村场景太熟悉了。




从叙事的角度看,这个短片还是非常精巧的。在乡村的老头盼望儿子带着孙子一起回家过年,电话中他问儿子,孙子想要什么样的礼物,答案是“佩奇”,这可难坏了这位农村老大爷,他不知道佩奇为何物,于是,就开始了“寻找佩奇”的过程。

这个叙事的基础,建立在城乡鸿沟和信息鸿沟的基础之上。

一、短片夸大了城乡鸿沟

农村老人不知道城市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这其实很符合逻辑。即使在城市,如果不是陪伴孩子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小猪佩奇。

但是,城里人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搜索,很快找到这个答案。农村老人的另一个“落后”之处,是可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所以,短片中的老人,和自己的儿子、孙子之间,存在一种双重的隔膜。

这个逻辑是大致成立的,但是问题在于,为了突出戏剧效果,短片把这种鸿沟严重夸大了。

现实是,智能手机在农村已经非常普及,在我老家(同样的河南农村)的村子里,尽管也有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但是60岁以下的人,使用智能手机已经相当普遍。

村里有一个微信群,人们在这里抢红包和发表情包的劲头,和城里的白领没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微信群里既有不少在村里生活的人,也有一些在外打工者,移动互联网的进步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

如果一个不上网的老年人,想搞清楚“啥是佩奇”,并不需要费那么大波折,他只要向稍微年轻一点的人询问就行。

二、这样的“乡村”并不具备普遍性

《啥是佩奇》的一个问题,就是假设农村中已经没有“稍微年轻的人”,所以片子里出现的,都是牲畜、柴火、炊烟和老年人,以及要对大家进行智能手机培训的高音喇叭,这个场景是相当荒诞的。

这完全是一种假想。既然老人的儿子可以开车回到村里,别的车也一定可以。短片中那辆汽车,车牌是“豫F”开头,显示地点是在河南鹤壁。鹤壁在河南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它有山,过去也产煤。

但是鹤壁又是非常小的城市,恰恰缺乏“城乡对比”,从鹤壁市区到下面的农村,其实相当方便,那里的“山村”并不是这种隔绝状态。

在短片的导演看来,乡村既是全方位落后的,也是与世隔绝的。所以,在那个老头心中,在城里当过保姆的就会成为一个权威。

因为保姆去过城市,就意味着见多识广。这样的状况,可能在一些真正偏远的山村存在,在“北方农村”却并不具备普遍性。

城乡之间,尤其是乡村和小城市之间的互动,是真实存在的,小城市都在忽悠农民进城买房,哪里还存在真正的“隔绝”。

三、《啥是佩奇》塑造了一个丧失话语、始终沉默的乡村

城乡差别,当然也会有隔膜,但是却不是这种表面的、无理性的隔绝。

事实上可能相反,乡村往往表现出对城市时时刻刻地模仿。比如跳广场舞以及对微信红包的熟练运用。

而此前媒体有报道过乡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塑料袋这种工业社会才有的垃圾,在乡村处处可见。被城市驱逐的污染强的小作坊,也早已慢慢转移到乡村。

这才是乡村的真实情况:它不是与世隔绝的,事实上存在一种“单向的流通”,城里淘汰的东西,会进入乡村;城里出现的隐疾,在乡村会被放大。

乡村的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和城市对立的“另一个世界”,而在于它可能常常处在城乡关系中沉默的、丧失话语权的一方。

《啥是佩奇》对乡村的想象,是刻板而简陋的,也是忸怩作态的。最后那一句,让农村人都跑到城里去看“佩奇”,其实倒隐含着对乡村的文化“霸权”:农村什么都没有了,连真正的猪,也变得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