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迷信的是真理,那就是出于正信,就属于虔诚的体现|《智慧》05 20230121
就你刚才说的这个“迷信”的用词啊,可能会让人心生误解啊,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不是宣传宗教迷信啊,宣传怪力乱神啊,让人们去崇拜个人啊。
实际上我用“迷信”这个词的用意啊,迷信的根本的……“迷信”实际上这个词它是个中性词,它是个中性词。
“迷信”的话它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于现象的迷信。就是我体会到能量了,我病好了,我家里面这个祛灾消难了,我觉得是冥冥当中什么东西在保护我,但是保护我的力量又不可证实,不能够被认知的,不能被理解的某一种力量,我们迷信他,这个是一种贬义词的迷信,它容易形成一种宗教迷信。
另外一个迷信呢,这个是一种对于真理绝对相信和虔诚的表现。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啊,作为我们凡夫俗子,是很难能够彻底了解的。在我们不能够完全了知佛的究竟智慧的前提下,我们对于佛的绝对的相信,绝对的虔诚,也可以称之为“迷信”。
我们并没有了解到那种祂的甚深奥义的教法呀,我们并不知道“人无我,法无我”的究竟,究竟的实相是什么,但是我们依旧相信佛所说的,这个也是迷信。
所以说迷信的话,要看你迷信的对象是什么了。如果迷信的对象是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么它就反倒成为了正信,它是虔诚心的体现。如果迷信的是一种能量的现象,迷信的是某一个外界的大神,那个就成为了这个外道修行的这种祸乱人心的,将人的心灵心智带向现象,执幻为实的一种魔性。迷信,如果你迷信的是现象,它就会走入外道。如果你迷信的是真理,那就是出于正信,就属于虔诚的体现。所以迷信要看你这个迷信的对象是什么。
第二个的话,迷信的根本是什么呢?迷信的根本是心灵的感知。心灵对于所感知的事物的分别形成了我们的正知见。我们的心识分别,心灵对于我们所感知感受到的这种现象,这种细腻的分别投射出来了我们的心灵的愿望动机,投射出来了我们的意识思维,投射出来了我们的习气和经验。
如果说我们不能够从经验心识的分别当中解脱经验和心识的牵引,那我们就变成了生死当中的众生。如果我们内心的感知对于所感知的境界,有了正信的认知的理解能力,这种感知本身,这种感知的专注性,就可以从所感知的对境当中反观自照,能够从对境的生灭相续的幻影当中解脱出来,恢复到那种见一切而不染一切,能觉受一切却不落于一切觉受的那种永恒的、清澈的、无限的光明当中,认知本身就成了一条解脱之道。
所以说一个是向内在去修行,要成为正信;一个向外在去攀缘,那个就称为迷信。所以说它这个迷信是一个中性词。
以后,对于我们修行的人而言的话,我就不说我们,因为我个人不能代表你们嘛,我就说我自己。我个人的修行,这几十年的修行啊,实际上他的那个核心就是虔诚,这个虔诚的表现呢,看上去是迷信的,但是在那之前,在迷信之前,我是经过了漫长时间,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的反复思辨、对比、确认,反复的检验,反复的这种论证,而确定了方向,确定了依据之后,那么我才开始投入感受,投入我的情绪,投入我的体验,进而沉浸于其中,表现出了迷信的态度。
那么我现在迷信的是什么东西呢?我迷信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究竟圆满的法,那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我迷信的就是圣主的爱与宽恕,尤其是爱与宽恕,如果你不迷信,不沉浸于其中,不去履行的话,你绝对没有力量去宽恕的,你不可能有力量的。你如果真的相信圣主时时刻刻就与我们同在,我们以我们自己内心的爱与温暖体现出来圣主的宽恕与接纳,我们就是以我们的生命体现着圣主永恒的生命。这个本身是建立在一个认知前提之上的,身心灵的投入和进步,而这个“进入”本身它是不被你的思维所分别的,你们的内心里面的虔诚,你的思维没有办法去分别它。
我举个例子啊,就是我们从小到大我们都吃盐嘛,对吧?吃饭的时候你要倒点盐,你要倒点盐,那么有一天你到外面去吃饭的时候,桌上放了一瓶白色的粉末,你本能地会认为这就是盐,因为饭桌上不会放别的东西的,这个就是人的内心里面的这种认知所形成的力量,这种惯性。这个对于这种真理的认知的虔诚性啊,到了后来,发展到最后,发展到修行的极致的时候,你无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触到了什么,你内心永远都是那么的纯洁,那么的快乐,那么的干净,这种就是你全身心迷信圣主,迷信真理而导致的一种,脱落了你意识分别,脱落了你体验和思虑的一种灵性的状态。
当你的灵性苏醒之后,你会莫名其妙地,没有任何原因地开心。我说个很极端的例子啊,今天你胳膊断了,你的身体会疼,但是你内在的这种快乐和幸福依旧是抑制不住的喜悦。今天你丢钱了,在股市上损失了十几万,你可能事后几年可能都是要去还债过日子,你的意识就是很困顿,哎呀,怎么办?我想不出办法来。你的感受很焦虑,完蛋了,我以后都要靠吃土过日子了,还要背负着亲戚朋友的指责,还要给人家还钱,你的感受和那个情绪陷入低谷,可是你内在灵性那种幸福和快乐根本不受影响,你就会像个精神病一样。在你思考这个亏钱这件事情的时候,你的情绪很低落,一旦要是,思想一跑锚,想别的事情去了之后,你内在灵性那种安宁,深邃永恒安宁和极度光明的狂喜就会占据你全部的身心意识,就是你一会悲伤,一会又极乐,一会悲伤,一会又极乐,他就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状态。
因为现在灵性是我生命的主体,我每天的生活就是从睁眼开始,从睡醒睁眼开始,内在就是处在那种,就像是那种夏天的清晨啊,露水打湿了那种草地,阳光照射在那个露水上面,绽放的光明一样,整个我内在的空间就是轻盈的、喜悦的、安宁的、幸福的、轻柔的、又兴奋的,而那种狂喜,那种极乐的体验,它根本不受我意识的左右的。我的意识这会儿要去打扫卫生了,在整个过程当中,我的注意力放在打扫卫生上面,但是内在的这种感受、这种觉受依旧是那种按捺不住的狂喜和那种兴奋的光明状态。这个就是当灵性醒来了之后,他不受你的意识和心识感受的这个触及的。
所以说“迷信”这个词啊,就说是,得要把它说清楚,迷信是个中性词,要看你迷信的是什么东西了。如果你迷信的是真理,那么这种对真理的迷信,久而久之会破除你人性对于世间的观念。
人之所以会死亡啊,会生死轮回啊,是因为两种障碍:一种是所知障,就认为这个身体一定会死亡,就认为这个身体是你自己的这个所知障;第二个就是烦恼障,就是你心灵里面对于这个身体的体验,就叫烦恼障。
所以说修行的第一步的基础,就是要破开你的身体意识和心灵感知,对于你生命的局限。我们的生命被我们的人体和自我啊,限制在了死亡和诞生之中。对“身体就是我”,对“意识就是我”的这个认知,如果你不能破除,你的灵性就没有办法从生与死的局限当中解脱出来,所以说这个学法树立正知见,这个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就是践行你烦恼障的净化,而烦恼障一定是缘起于恐惧感。这个恐惧感不是你遇到什么东西让你害怕了,不是,而是你迷失了生命原本的光明的那种焦虑与恐惧感。
这种恐惧感只有宽恕可以释怀,可以融化,这种恐惧感只有爱,就是没有任何分别的这种接纳与没有任何对境的爱。就说是你爱魔鬼,也爱上帝,你爱伤害你的人,也爱对你好的人,你的爱本身不会因为别人对你的态度而发生改变。就像是有人攻击我了,我很难过,那么接着我以灵性的这种光明去宽恕这个难过的我自己,当这个难过的我自己彻底得到了这种爱和温暖的释怀之后,这个恐惧的我,这个难过的我熄灭了,那么我就是爱本身了。那么这个爱的这个我,灵性的这个我,面对伤害我的这个人怎么办呢?我依旧爱他,只不过在爱的眼光当中,这个伤害我的人,他是属于一个病人,他生病了,需要治病,你知道吗?我对他的一切的这种作为,只是我在疗愈他的方法,并没有任何的仇恨和报复心理,全部是源于爱的动机和爱的目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人类的这个不同表现的行为,但是整个的性质是一个爱去疗愈病人的性质。这就是“爱从未离舍一人”“爱不会被对境所改变”的真实的含义。
这个修行当中的人啊,修行当中的人,反正有一个铁律,啊,有一个死律,不能违反的。什么不能违反?就是修行的人不能够去迷信现象。不能够迷信,就说是病好了,捡到钱了,起死回生了,这个有能量了,这个人表现得与众不同,我就迷信他,这种迷信会害死人的,这种迷信的话一定会把你带到死亡当中去的,百分之一万的事情。修行者终身所迷信的,只是真理。
真理是什么东西呢?真理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究竟义,就是:我们众生啊,原本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烦恼、执着不能证得。这个是真理,真理实际上让我去表达的话,真理就四个字,“心外无物”。就是你的心灵之外没有物质,一切物质都是你心灵投射,这个是真理。
所以修行者一定要向自己内心,向自己内心的认知、觉受,向自己内心的灵性和生命当中去寻找那个不变的,不易的,不会因为自己的意识的分别,不会因为自己的心灵体验而去改变、左右、动摇的那个终极的真相,去探索,向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找,那个是真理的方向,要去迷信那个方向。
第二个要去迷信真理的,要去迷信真理实相在生命当中的特质吧,我这么讲,是特质吧,去迷信爱。当你对爱的迷信,对宽恕的迷信大于了对道理的迷信,真的你就是个成就者了。当别人去杀你,别人伤害你,别人无端地诋毁你,别人处心积虑地,就是绞尽脑汁地要去迫害你,你内心里面,依旧是迷信爱可以解脱一切,迷信宽恕可以解决一切,迷信圣主与你同在,你遭遇的一切都是圣主的祝福的时候,那么外界的这些因果就会成为你修行升华的台阶,外界的一切的伤害就会成就你永恒光明的,那么不会被死亡所带动的,那个究竟的,咱们怎么说呢,是那种天堂吧。就是你想进入天堂,那么我觉得啊,我觉得外界的这个对境对你来说是个助力,尤其是恶的对境,因为它可以激发起你内在恶的自我,当你能够宽恕这个恶的自我,你内在的生命就会离天堂更近一步。
天堂当中没有善也没有恶,天堂当中只有爱。爱在人世间表现就是无所不及的宽恕,就是无所不在的宽恕。宽恕是没有漏洞的,因为你最终宽恕的只是你自己而已,而也只有你自己的灵性可以宽恕你自己的人性,而只有宽恕和爱可以激发灵性。灵性当中没有善也没有恶,为什么呢?灵性没有意识,灵性当中没有生命也没有死亡,没有诞生,也没有死亡,因为灵性没有体验。
你们要知道生和死是一种体验啊,生和死是心识细腻经验当中的凝聚而成的体验而已。我体验到我有了这具身体,我认知到我有这具身体,这就是“生”。我认知到这具身体的这个认知随着身体的消失而陷入了昏迷,我体验到我活着的这个身体死亡了之后,我的这个体验陷入了这种困顿的恐惧,这个就称为“死”。生和死只是认知和体验的记忆而已,而灵性当中没有意识,所以他没有分别,他没有体验,灵性当中也没有体验,所以他是永生的,而唯有灵性可以宽恕生命当中建成的这种自我对于身心体验的记忆,只有灵性可以宽恕。
所以说当我们秉持着无所不在的、无漏的、究竟的宽恕的时候,就等于说我们以灵性的生命的高度,在宽恕着自我生生死死的过去,以及未来生生死死注定的因果,我们就从因缘注定的死亡当中,解脱到了永恒完美的天堂当中了。这条路我已经走通了,所以说是我才能够告诉你们怎么去履行它。
哇塞,爱与宽恕,好温暖啊!久而久之,爱与宽恕成为了惯性,这个惯性会成为爱与宽恕,当下就在爱与宽恕中,好幸福啊!感觉此篇绝对是好文章。给您一个大大的赞
觉者说,有天堂啊!真的存在!
讲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