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从港英到一国两制 香港的街头民主之路(图/视)

从港英到一国两制 香港的街头民主之路(图/视)

文章来源: 中央社 于 2019-09-15 13:50:3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占中专题”专题页面
香港自1997年7月1日回归以来,已爆发多次社会运动,2019年「反送中」过程,一次次刷新上街人数纪录。香港的民主意识从何而来?一国两制下的港人如何争取权益?为何至今多数的香港人仍不认同自己是「广义的中国人」?回顾香港发展史或许可见端倪。

英属香港:没有价值的小岛

清廷在1840至1842年鸦片战争、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战败后,分别签订「南京条约」及「北京条约」,将香港岛、九龙南部割让给英国。又在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方及附近逾200个离岛租借给英国,称为「新界」。英国最初认为香港「荒芜、无价值」,随著维多利亚港的发展,香港的金融地位也日渐重要。

民主的开端

1950年代的香港人,大多为中国来的战后难民,对香港无归属感,也不关心政治。1960、70年代经济起飞,土生土长的一代出现,港人对香港的认同感开始加深。

据英方资料,中国曾表示若英国在香港推行民主,中共不排除以积极手段提前「解放」香港。因此直至1984年中英发布联合声明,正式确认香港回归日期后,英国才开始推动香港的民主化。而1989年天安门事件带来的衝击,也增强了港人对政治的关心。

一国两制怎麽来的

1982至1984年,中英针对香港未来开启谈判,原先双方皆态度强硬,中国代表邓小平甚至表示:「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英国曾经提出「归还主权,保留治权」,中国虽拒绝,却也退一步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一国两制方案旨在保留香港的经济优势地位,也是中国用作两岸统一的样板。

港人对回归的忧虑在天安门事件后达到高峰,引发大规模移民潮,香港官方估计,1990至1994年间有30万人口外移。

政治之手介入香港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当时中国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便以香港作为转口通道,迴避对非会员国的限制,且当时香港经济规模为中国五分之一,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令中国受益。然而随著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经济大幅成长,中国对香港的经济依赖度下降,政治介入增加,香港人愈来愈担心失去既有权利与自由,透过各种社会运动表达他们的担忧。

反对基本法第23条

2002年港府计画立第23条基本法,明文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港人担心若法律通过,可能危害言论自由与基本人权,陆续以游行、连署等方式表达不满。隔年的七一大游行,更有逾50万市民上街表达诉求,港府被迫暂缓法案。

2019年港媒揭露,北京拟要求人大常委会主动对23条释法,包含说明如何使港英时期文件适用于国家安全案件,变相落实第23条法,不过港府对此没有回应。

反对教育洗脑

2012年港府为建立学生的国民身分认同,计画推行小学「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内容与参考书避开「天安门事件」等敏感话题,被怀疑流于吹捧中共政权。不少港人认为此科目有洗脑成分,发起反国教运动,以游行、占领公民广场、接力绝食等方式抗争。最后,港府搁置课程,至今未再重提。

雨伞革命

为争取香港特首选举落实真普选,2014年9月28日爆发「占领中环」,抗争长达79天,民众以雨伞抵抗警方的胡椒喷雾,因而被称为「雨伞革命」。虽然行动最终因后继无力而失败,但也诞生许多以「重返社区,深耕细作」为诉求的「伞后团体」,如青年新政、香港民主宣传小组等,以参政延续追求民主。

百万人上街反送中

2019年港府宣布推行「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虽官方保证不移交政治犯,但鑑于刘晓波、铜锣湾书店等事件,使港人对此存疑,认为修例影响香港的司法独立。第一波「反送中」运动,于3月31日走上街头。6月以来的示威愈演愈烈,警民衝突升温,香港民阵统计最高单次游行人数有200万人。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6月15日宣布暂缓修订条例,并于7月9日表示条例已「寿终正寝」,但未提「撤回」2字,反送中团体则提出特首下台等5大诉求;林郑表示自己不会辞职,也一再重申对暴力零容忍。

中国人还是香港人?

香港人在历经多次抗争之后,大多认为自己是「广义的香港人」,而非「广义的中国人」。根据香港大学民调资料,「反送中」爆发后,港人对「广义香港人」的身分认同达到76.4%,认为自己是「广义的中国人」仅有23.2%,分别为回归以来新高及新低,显示中共欲加强香港人爱国情怀的种种作为,普遍未获认同。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37)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王家卫聊天录音曝光:对金靖开黄腔,说唐嫣太装
华男毒枭挖地洞越狱终落网!竟是北大高材生(视频)
留美博士性侵案细节曝光:下药后再麻醉 伪装现场
倪妮方发声明回应王家卫录音内容,否认有“后台”
郑丽文就职国民党新任主席激情演说 马英九落泪




24小时讨论排行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其实美国非常害怕中国”
还得白宫发话,安世之争 “中国工厂将恢复出货”
特朗普恭维习近平,华盛顿对北京很强硬
中国崛起为全球科研强国:这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邓亚萍在福耀科技大学开讲:我不是催大家卷 但.....
白宫公布美中协议详情,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将恢复出货
华尔街日报:川习会后,美企继续将生产线移出中国
川普政绩再添一笔!高市早苗:5500亿美元投资协议不重谈
习近平“巨字小抄”被拍到 川习会低头念稿 上面写着....
葬礼吃席围墙突然倒塌,砸死6人
美国政府关门时长逼近历史纪录,特朗普误判民主党决心
美国防部长:准备与盟友共享技术,因应中国侵扰
卡戴珊公开质疑美国登月造假,NASA局长急了
交通拦截意外揭开人口贩运案 纽约华裔男子落网
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已“满月”,为什么两党还不急
特朗普内阁与高层相继搬家 因安全考虑入住军事基地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从港英到一国两制 香港的街头民主之路(图/视)

中央社 2019-09-15 13:50:35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占中专题”专题页面
香港自1997年7月1日回归以来,已爆发多次社会运动,2019年「反送中」过程,一次次刷新上街人数纪录。香港的民主意识从何而来?一国两制下的港人如何争取权益?为何至今多数的香港人仍不认同自己是「广义的中国人」?回顾香港发展史或许可见端倪。

英属香港:没有价值的小岛

清廷在1840至1842年鸦片战争、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战败后,分别签订「南京条约」及「北京条约」,将香港岛、九龙南部割让给英国。又在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方及附近逾200个离岛租借给英国,称为「新界」。英国最初认为香港「荒芜、无价值」,随著维多利亚港的发展,香港的金融地位也日渐重要。

民主的开端

1950年代的香港人,大多为中国来的战后难民,对香港无归属感,也不关心政治。1960、70年代经济起飞,土生土长的一代出现,港人对香港的认同感开始加深。

据英方资料,中国曾表示若英国在香港推行民主,中共不排除以积极手段提前「解放」香港。因此直至1984年中英发布联合声明,正式确认香港回归日期后,英国才开始推动香港的民主化。而1989年天安门事件带来的衝击,也增强了港人对政治的关心。

一国两制怎麽来的

1982至1984年,中英针对香港未来开启谈判,原先双方皆态度强硬,中国代表邓小平甚至表示:「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英国曾经提出「归还主权,保留治权」,中国虽拒绝,却也退一步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一国两制方案旨在保留香港的经济优势地位,也是中国用作两岸统一的样板。

港人对回归的忧虑在天安门事件后达到高峰,引发大规模移民潮,香港官方估计,1990至1994年间有30万人口外移。

政治之手介入香港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当时中国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便以香港作为转口通道,迴避对非会员国的限制,且当时香港经济规模为中国五分之一,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令中国受益。然而随著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经济大幅成长,中国对香港的经济依赖度下降,政治介入增加,香港人愈来愈担心失去既有权利与自由,透过各种社会运动表达他们的担忧。

反对基本法第23条

2002年港府计画立第23条基本法,明文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港人担心若法律通过,可能危害言论自由与基本人权,陆续以游行、连署等方式表达不满。隔年的七一大游行,更有逾50万市民上街表达诉求,港府被迫暂缓法案。

2019年港媒揭露,北京拟要求人大常委会主动对23条释法,包含说明如何使港英时期文件适用于国家安全案件,变相落实第23条法,不过港府对此没有回应。

反对教育洗脑

2012年港府为建立学生的国民身分认同,计画推行小学「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内容与参考书避开「天安门事件」等敏感话题,被怀疑流于吹捧中共政权。不少港人认为此科目有洗脑成分,发起反国教运动,以游行、占领公民广场、接力绝食等方式抗争。最后,港府搁置课程,至今未再重提。

雨伞革命

为争取香港特首选举落实真普选,2014年9月28日爆发「占领中环」,抗争长达79天,民众以雨伞抵抗警方的胡椒喷雾,因而被称为「雨伞革命」。虽然行动最终因后继无力而失败,但也诞生许多以「重返社区,深耕细作」为诉求的「伞后团体」,如青年新政、香港民主宣传小组等,以参政延续追求民主。

百万人上街反送中

2019年港府宣布推行「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虽官方保证不移交政治犯,但鑑于刘晓波、铜锣湾书店等事件,使港人对此存疑,认为修例影响香港的司法独立。第一波「反送中」运动,于3月31日走上街头。6月以来的示威愈演愈烈,警民衝突升温,香港民阵统计最高单次游行人数有200万人。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6月15日宣布暂缓修订条例,并于7月9日表示条例已「寿终正寝」,但未提「撤回」2字,反送中团体则提出特首下台等5大诉求;林郑表示自己不会辞职,也一再重申对暴力零容忍。

中国人还是香港人?

香港人在历经多次抗争之后,大多认为自己是「广义的香港人」,而非「广义的中国人」。根据香港大学民调资料,「反送中」爆发后,港人对「广义香港人」的身分认同达到76.4%,认为自己是「广义的中国人」仅有23.2%,分别为回归以来新高及新低,显示中共欲加强香港人爱国情怀的种种作为,普遍未获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