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海 岱 山 拾 趣

青岛苍龙岭 (2025-10-25 10:40:12) 评论 (1)

                                                      东 海 岱 山 拾 趣

                   

                                                             芮 少 麟

      题记:偶检行囊,显旧时东海巡游杂记一则,鸡肋文字,弃之可惜,遂稍作修改,入集博文,留作忆念。

      蓬莱仙岛,傍海相依,是山东北部久负盛名的黄海旅游观光地。它向北延伸的十余颗珠帘般的俯视岛屿,是著名的山东长山列岛,最北端的砣矶岛,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望,蓬瀛之名,神州尽知。然,东海海域更为辽阔广大,舟山群岛一带,也素有蓬莱仙岛之类似传说,也曾让我早年增加了不少见识。

      1978年秋,我与同事从青岛经上海转赴舟山定海,再抵著名的沈家门渔港,参与东黄海区渔业指挥部冬汛带鱼会战调研。那次因大风停航和换乘转载时的车船劳顿,让许多旅客在遥望全国著名渔业重点县岱山之际,望能建有一连岛大桥造福桑梓,曾望洋兴叹过。

       1979年农牧渔业部下达制定标准化项目的“东黄海拖网囊网最小网目”课题,由东、黄海的两个海区研究所承担,我是黄海区项目组负责人。四年来,我们项目组不分冬夏寒暑,分乘农业部属烟台海洋渔业公司的两艘600匹马力渔轮,驰骋在东黄海的各个渔场,按规划设定的渔区站点,依次收集拖网渔获的生物学资料,而岱山岛与岱衢洋也成为我们多次避风停靠或锚泊休息的依恋之地。

      1980年9月下旬,渔轮按计划于舟山群岛东南外海的预定站点作业,得知第二天将有九级大风来袭,需就近向岱山和衢山两岛间的海面避风。午后3时,在完成预定站位的渔获物分类取样检测后,远边海平线上,已泛满白色浪花,我们旋即返航,顶着偏北大风,向航程七八个小时之外的避风锚地——岱衢洋疾驶。

      晚八时,昔日浩瀚的星空,已被浓厚的云层遮蔽,海天一片漆黑,滔滔巨浪接连扑打着船艏和舵楼,周边只有我们两艘渔轮的航行灯,在风浪里闪烁不定。衢山岛以南是岱山岛,岱衢洋水深风大浪高,这里以盛产大黄鱼著称,因捕捞强度过大,已呈资源衰退态势。夜航中,我们根据嵊泗花鸟山灯塔、岱山东北下三星灯塔的方位,适时调整航向,于夜里十一点抵达岱衢洋。这儿不是港口,仅能倚靠衢山岛阻挡及减缓北方袭来的九级风浪势头,渔轮只能在汪洋大海里锚泊。

      一般情况下,船舶停航多用锚泊方式固定船位,但在非属港泊的大风浪时,于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拖网渔轮为防止船舶锚爪力在风浪中减弱造成的锚位移动,会危及船舶安全,多习惯于将直径十公分、长达千米的两盘拖网夹棕钢丝大缆,施放在海中,靠着它的长度及紧贴海底产生的巨大沉降力,来替代铁锚,以减缓船舶晃摇的幅度,这叫“站洋锚”,是中型渔轮离港避风时的常用方式。船舶颠簸中,大家酣然入睡。

      清晨,北风呼啸,未曾减弱,海面波涛汹涌,早餐后在舵楼上观望北边的衢山岛和西南向的岱山岛,虽已暮秋,岛上依然绿装盛披,诱人前往,然可望而不可及。大家在船上漫谈着舟山诸岛的各种趣闻,我时年已近不惑,体力与游兴未减,但这次登岛游览之念,却未能实现。午后四时风势趋缓,大家饱餐了一顿鲜美的马鲛鱼水餃后,渔轮结束避风,启航向新站点驶去。与登游岱山只能失之交臂,这次岱衢洋上话蓬瀛的巡礼,也成为我的一段海上回忆。

      另一次走进岱山与其聚缘,则是月余后一次更大风暴的来袭,为避风,渔轮直接开进岱山港。我们是“惯于风浪渡春时”的海上打鱼郎,讴歌海洋,热爱生活,是既往人生长期有过的乐趣,对船近陆地时的亲切向往,有着与常人显然不一样的浓郁感觉。航船停靠陆地时力争登岸,既是一种欢畅,更是离岸人的向往天性,许多未有过海洋生活经历者,极难体会到这种激情渴望。清晨,旭日东升,在确定午前风势不会减弱,渔轮难得启航离港后,我们三五个挚友经船长许可,换装离船,对岱山岛的磨心山,实地观赏游览了一番。

                                                                                                                                          在晃动着的许多避风渔轮间,过船穿越,须小心翼翼,船舷湿漉漉,尤其腻滑,上下过船,极易出现闪失。近八时,于岱山岛码头的小市场外,在海鸥饱食鱼鲜后“讴哇”的欢鸣声中,循着山势,我们向目的地,迤逦进发。

      磨心山是岱山岛的最高处,海拔不到300米,与我青年时去过多次的烟台芝罘岛老爷岭的海拔高度差不多,都属于丘陵型山地,潮起潮落,海景宜人。这里层峦叠嶂,丘阜连绵,海岛植被,尤其繁茂,满山苍翠欲滴,树种各异,不像芝罘岛的背面那般,黑松单一,怪石嶙峋,崖壁陡峭,使登高攀登者望之心悸。

      我们沿坡度不大的盘山道的里侧行进,渐行登高,路旁沟壑里尽是散发着清香味的香樟、拖吊着长圆型球果的湿地松、柏木等常绿乔木,高耸挺拔,是当地特有的树种,间或还可见有泉水潺潺的小溪流淌,山势面貌颇有些宁波溪口雪窦山的那般风韵,可惜淡水资源却实在有限,缺少溪口那里气势恢弘的千丈岩长瀑布和落水潭。我们边聊谈、边欣赏着各色山间景致,辨识着诸多的亚热带树木植物。这里风景如画,却无登山石阶,路面也未加修葺,砂石滑步,实为缺憾。

       登顶途中,遇有正在林间空地收获番薯的一位六十多岁老者。他介绍说“岱山才是坊间盛传的东海蓬瀛聚仙宝岛,是徐福的求仙出发地,不像你们北方的蓬莱阁,地处黄海,且只是依海滨之势兴建的半岛延伸,缺少环绕海上仙岛的潮湿气势与灵气,……”。当他谈到八仙过海及徐福出发地时、同行的几个血气方刚山东小伙,欲想争辩几句,我笑着示意劝息后,老汉的话匣子继续敞开,竟谈古论今,滔滔不绝,所知甚多。

      他说孤悬海面的岛屿名山与背依大陆的半岛观庵,游者的感观,会截然不同,虽然古有文人墨客的不断渲染,但海洋气象复杂,四季变幻万千,东海岱山是靠近大陆的亚热带型岛屿,海洋的大气环流在遇到陆地山势后,会沿着迎坡面上升,在海岛的云山盘结处,往往总会披上一层层烟树凄迷、厚薄不均匀的岚雾面纱,神奇变幻,难喻其妙,……。他讲述的许多知识与我在大学学过的海洋气象内容,互有关联,着实有趣,与先父三十年代曾多次漫游青岛崂山时记载出版过的海雾蔓绕崂顶时的山岚情景相似,原来他是文革时从宁波被遣返回籍的右派老师,怪不得诸多学识尤为独到,令人钦敬。

      老师继续介绍说:岱山被称东海的蓬瀛仙岛,是由于它远离陆地,周不搭界,海阔天空,景秀绚丽,百岛映衬,是得天独厚的海景观赏地。确是如此,它与旅游者从飞机上俯瞰海岛的垂直角度,完全不同。这里海拔高度适中,从高处俯看观赏周边,它的形状恰象是一块镶嵌在东海珠链上人见人爱的绿色翠玉。老师介绍说陆地观赏者确实难以找到这块居高临下的山岚所在地,它位于群岛中间,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是块东海宝地。岱山海域,大黄花鱼资源尤其丰富,是历史上的产卵场,它毗邻岱衢洋的海岸沙质匀细,浙江省最著名。当地民风淳朴,他还遥指着岱山东向的一个海岛说,瞧,那里就是誉称“海天佛国”、“南海圣境”的普陀山,近在咫尺,俯瞰即是,是国内和东南亚佛教徒们在东海向往的虔诚参拜地。我们渔轮夏季经常在那里避风停靠并登陆,较为熟悉。老师还介绍说,岱山这里,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盛行,山顶原有八仙过海聚汇处、南北极仙翁的弈棋遗迹,还有清乾隆始建二百余年的慈云庵,它较普陀山的胜景亦别开生面,香火一度极旺,但文革时历尽劫难尽毁……。

      告辞了老者,我们沿山路盘旋,渐登至磨心山之巅,极目望去,海风拂面,周边若干峰峦早已匍伏脚下,原本看似层峦叠嶂的丘阜,再也显示不出它们的高大雄伟。大家找到掩隐林中的慈云庵,浏览一番,仅有古柏数棵,失望至极,如老者前言,遗憾备至。但庵后周边,却因海风所致,仙雾之气缭绕,可遥望的海景,极其秀美,更有移步换形之妙,得天独厚,足以弥补登临岱山的缺憾。游览庙观、欣赏层林山石,是集人生乐趣与休闲盛事,能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忆念,可惜的是,那时打鱼郎们都无手机或照相机在手,成为一桩憾事。

      这里虽无所谓连天接地的瀑布与汇聚而成的深潭,却视界辽阔,天风霍霍,云飘如带,映入眼帘的是海天的渺溟空旷,俯瞰岛上,林壑幽奇,古木参天,放眼观海,波涛翻滚,银波闪烁,绚丽夺目,大风掀起无穷白浪形成的道道白练,象万千条蛟龙在大闹东海,却也赫然壮观。这种“青山伴云雾,心安即归处”的悠然环境,确是难得。我们往常在海上对风浪袭人的情景,虽已司空见惯,但那毕竟是在海平面上的一种遥观,这次登高望远,往日的帆樯点点,被遍布海面的压浪白条取代,银花拂海,大有千万条海龙在有层次地朝拜仙山的另种风情,难以忘怀。

      舟山本岛隔海相望,东向的数十座岛屿,高低错落,尽收眼底,这才是常年居住在大陆的人们极难见到过的海上仙境。我们于岱山这块绿玉的顶端,背依香樟,垫石坐息,人人仿佛大有临风飘若仙的驾岛驶行之感。大家陶然于指点峰峦的清奇变幻,遥指并评议着“千里云岚秋鬓影”的绝妙姿态,欣赏着下方的长松修篁和林间幽趣,观海听涛,僻尘遐想,乐此不彼,这时,美中不足的只有惜无香茗品饮,与时如流矢。

      这次渔轮避风,我们登岱至磨心山,那醉人秋色,尽入眼帘,虽尚未完整观赏到岱山的全真面目,这山里也并无飞流三千尺,我们却领略到“千龙朝拜浪万条”的另类环海风情,算是弥补了这次登山的缺憾。

      从磨心山顶,鸟瞰东向大海,豁然目旷。岱山的月平岗秀色可餐,风采迷人,让人流连忘返,我眼前石碑上那“月岗磨心 蓬瀛增秀”八个大字,则成为此行游览东海岱顶时的惬意感受,印象深刻,可谓不虚此行的另一种拾趣。

      三个小时的巡游观光,飘忽而过,为不误渔轮启航,我们只能于依恋不舍中,别离慈云庵所在的月平岗,匆匆下山离去。

      离职后,2002年我曾赴邀参加过象山的石浦开渔节,水产局的岱山藉友人言及磨心山慈云庵,经海内外香客募资修葺,现已扩建为慈云极乐禅寺景区,旧貌换新颜,香火盛事,远超往昔,值得庆幸。

      2018年我偕妻与亲友在旧金山再度游览著名的金门大桥时,得讯国内岱山经济开发区已纳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是中国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由贸易园区,因舟岱大桥开通,岱山已连接大陆,渐融入国家公路网,岱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指日可待。我这老者望着穿越金门大桥徐徐驶向太平洋的艘艘巨轮,触景生情,遥想当年走近岱山时交通不便的那种遗憾,也随着华夏东海舟岱连桥工程的雄姿展现而飘逝。

      我耄耋之年恰遇全球抗疫战犹酣,航班有阻,盼归心切,居家避疫时难耐寂寞,遂将这篇早年的随笔修改后,拿来充数,再为岱山,添留一首打油诗,以博新世纪建设者们一笑:

                                盘古开天塑蓬瀛,岱山儿女育志坚,

                                舟岱展翅承东海,五洲同赞华盛颜!

                                                               

                                                                   2021年6月   于美南 休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