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国探亲,我玩了个大的。选日期的时候,不像往年那样小心翼翼地避开几个全国长假。那几个长假——尤其清明、五一、十一,把最适合旅游的春秋两季都占了。这次我们爱谁谁,结果变成:什么时候人多,就什么时候去;哪里最挤,就往哪里钻。
我们十月三号(周五)从北美出发,到达上海是四号(周六),正逢长假叠加周末。因为飞往下一个城市的航班时间不合适,就干脆中转一晚再走,顺便见见退休后海归上海的老友。

到旅馆时,已是傍晚。我们放下行李,就往南京路走,去外滩看夜景。虽然已经进入十月份,上海气温依旧高达九十华氏度。南京路上,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哪有不景气的影子。
在通往外滩的几个十字路口,遇到昔日“霓虹灯下好八连”,如今变成“肉身栅栏”名场面。他们根据信号灯变化队形,或开或关,帮助群众过马路——关的那面,黑压压;开的那面,乌泱泱。挤在人群中,我忽然意识到,也许此刻我正出现在热搜上某张“人山人海”照片里,有点兴奋。



第二天早餐刚过,那位海归朋友上门取他托我们带的Costco维生素。上海虽然有Costco,但并不卖这类保健品。沃尔玛虽然有,但仅凭身份证购买,持外国护照的,不够资格。他只好在往上选择海外代购。这样吃了几年,直到今年的315打假晚会,才得知所谓“海外代购”,很多也都是假冒伪劣——即使包装一模一样,连清关单、快递单都有。他笑说:“真货越来越难找,只能托你们。”
我们送他到地铁站后,就拐进了旁边的人民公园。公园外表平平,一进大门,却让人吓一跳——遇到名场面了,相亲角。其实,“角”这个字早就不够用了。小小的角落,怎能容得下巨大的需求,起码,应该是“长廊”,或者更准确的说法——“市场”。


道路两旁,整齐摆放着一排排A4纸,颜色、大小、格式几乎一致。前半段写的是“自我介绍”:职业、户口、学历、外貌,有的甚至详细到父母的职称、退休金、房产;后半段则写对理想对象的要求。广告纸绝大多数并无人看守,不像几年前在北京看到的每张广告后面都坐着一位焦虑的父母,这种自助方式感觉更放松、随意。
我们探头探脑,悄声议论,一位中年妇女走过来打招呼,“你家男孩女孩?对哪张感兴趣?”原来她是一位“经纪人”,周围这一小片都是父母们托她管的,一个月一百元。她说,单看纸上介绍,两张邻居纸就能配得上,但他们数据库里有两、三万会员,也举办线下活动,成功率还是不高。我听了反而有点欣慰,——或许,这说明,单凭物质条件来期待等价交换,很难有真正的匹配。
走出公园,街对面是国际饭店,门楼下长龙蜿蜒。这一大早,总不会是等着办理住宿的吧?我们凑过去一问,原来是为了蝴蝶酥。我想起来,临来之前,确实有位朋友告诉我,没吃过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就不算去过上海。我没有时间排队——当然主要是不想排队——想起来有另一位上海朋友告诉我,没吃过老大房的鲜肉月饼,才不算去过上海。最终,我吃到了蝴蝶酥,也吃到了鲜肉月饼,只是都不是名牌。到底算不算去过上海,谁说了算呢?


南京路上买鲜肉月饼的队。看上去很多是上海本地的老先生老太太。

从国际饭店往东走,路过新世界时不到十点,商城还没有开门,但门口已经人头攒动,几个年轻人紧贴着大门玻璃刷手机,看样子各个营养过剩,不像是急着进去领鸡蛋的。转到侧门,也是同样拥挤。这两年都说国内经济不景气,餐厅倒闭,街上冷清,实体店无人。不知道这种排队等开门的现象属于反常还是恢复正常。

十点一到,准时开门,大家蜂拥而入,有人甚至跑起来了。我跟着上了电梯,忍不住问我身后的女士,这是要干嘛?“去三号仓库吃饭!”大上海就是会玩,吃饭不去食堂去仓库。等我让过急匆匆的食客们来到门口,餐厅外早已大排长队,连过道的椅子都坐满了。电梯上的那位告诉我,她刚拿号,前面只有两桌,要等一个小时。她是从抖音上刷到这家店的,趁长假,特意带两个孩子从青浦赶来。

原来我们无意中碰到了网红店,怪不得楼下等待的人群中有萝莉打扮的年轻人。看门口的菜单,价钱合理;根据外观装修,菜品应该也是摆盘精致、色彩丰富、易于“出片”的。网红经济下,菜品好不好吃,景点值不值,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打卡、能发圈、能换来几个赞。我们为照片买单,为点赞买单。

临离开上海前,我们又看到了一次排队,这次是一家金店。

想到这一天看到的排队现象,过马路的、吃网红餐的、找对象的、买金子的,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人跟潮流,有人要婚姻,有人追求财富。大家都要心里的一点安全感。
回国游记上海篇:排队
人到中年的摩羯 (2025-10-25 13:43:43) 评论 (0) 今年回国探亲,我玩了个大的。选日期的时候,不像往年那样小心翼翼地避开几个全国长假。那几个长假——尤其清明、五一、十一,把最适合旅游的春秋两季都占了。这次我们爱谁谁,结果变成:什么时候人多,就什么时候去;哪里最挤,就往哪里钻。
我们十月三号(周五)从北美出发,到达上海是四号(周六),正逢长假叠加周末。因为飞往下一个城市的航班时间不合适,就干脆中转一晚再走,顺便见见退休后海归上海的老友。

到旅馆时,已是傍晚。我们放下行李,就往南京路走,去外滩看夜景。虽然已经进入十月份,上海气温依旧高达九十华氏度。南京路上,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哪有不景气的影子。
在通往外滩的几个十字路口,遇到昔日“霓虹灯下好八连”,如今变成“肉身栅栏”名场面。他们根据信号灯变化队形,或开或关,帮助群众过马路——关的那面,黑压压;开的那面,乌泱泱。挤在人群中,我忽然意识到,也许此刻我正出现在热搜上某张“人山人海”照片里,有点兴奋。



第二天早餐刚过,那位海归朋友上门取他托我们带的Costco维生素。上海虽然有Costco,但并不卖这类保健品。沃尔玛虽然有,但仅凭身份证购买,持外国护照的,不够资格。他只好在往上选择海外代购。这样吃了几年,直到今年的315打假晚会,才得知所谓“海外代购”,很多也都是假冒伪劣——即使包装一模一样,连清关单、快递单都有。他笑说:“真货越来越难找,只能托你们。”
我们送他到地铁站后,就拐进了旁边的人民公园。公园外表平平,一进大门,却让人吓一跳——遇到名场面了,相亲角。其实,“角”这个字早就不够用了。小小的角落,怎能容得下巨大的需求,起码,应该是“长廊”,或者更准确的说法——“市场”。


道路两旁,整齐摆放着一排排A4纸,颜色、大小、格式几乎一致。前半段写的是“自我介绍”:职业、户口、学历、外貌,有的甚至详细到父母的职称、退休金、房产;后半段则写对理想对象的要求。广告纸绝大多数并无人看守,不像几年前在北京看到的每张广告后面都坐着一位焦虑的父母,这种自助方式感觉更放松、随意。
我们探头探脑,悄声议论,一位中年妇女走过来打招呼,“你家男孩女孩?对哪张感兴趣?”原来她是一位“经纪人”,周围这一小片都是父母们托她管的,一个月一百元。她说,单看纸上介绍,两张邻居纸就能配得上,但他们数据库里有两、三万会员,也举办线下活动,成功率还是不高。我听了反而有点欣慰,——或许,这说明,单凭物质条件来期待等价交换,很难有真正的匹配。
走出公园,街对面是国际饭店,门楼下长龙蜿蜒。这一大早,总不会是等着办理住宿的吧?我们凑过去一问,原来是为了蝴蝶酥。我想起来,临来之前,确实有位朋友告诉我,没吃过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就不算去过上海。我没有时间排队——当然主要是不想排队——想起来有另一位上海朋友告诉我,没吃过老大房的鲜肉月饼,才不算去过上海。最终,我吃到了蝴蝶酥,也吃到了鲜肉月饼,只是都不是名牌。到底算不算去过上海,谁说了算呢?


南京路上买鲜肉月饼的队。看上去很多是上海本地的老先生老太太。

从国际饭店往东走,路过新世界时不到十点,商城还没有开门,但门口已经人头攒动,几个年轻人紧贴着大门玻璃刷手机,看样子各个营养过剩,不像是急着进去领鸡蛋的。转到侧门,也是同样拥挤。这两年都说国内经济不景气,餐厅倒闭,街上冷清,实体店无人。不知道这种排队等开门的现象属于反常还是恢复正常。

十点一到,准时开门,大家蜂拥而入,有人甚至跑起来了。我跟着上了电梯,忍不住问我身后的女士,这是要干嘛?“去三号仓库吃饭!”大上海就是会玩,吃饭不去食堂去仓库。等我让过急匆匆的食客们来到门口,餐厅外早已大排长队,连过道的椅子都坐满了。电梯上的那位告诉我,她刚拿号,前面只有两桌,要等一个小时。她是从抖音上刷到这家店的,趁长假,特意带两个孩子从青浦赶来。

原来我们无意中碰到了网红店,怪不得楼下等待的人群中有萝莉打扮的年轻人。看门口的菜单,价钱合理;根据外观装修,菜品应该也是摆盘精致、色彩丰富、易于“出片”的。网红经济下,菜品好不好吃,景点值不值,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打卡、能发圈、能换来几个赞。我们为照片买单,为点赞买单。

临离开上海前,我们又看到了一次排队,这次是一家金店。

想到这一天看到的排队现象,过马路的、吃网红餐的、找对象的、买金子的,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人跟潮流,有人要婚姻,有人追求财富。大家都要心里的一点安全感。